玉之美,如皎皎月华,不染纤尘。国人爱玉,不但起名爱用“玉”,还认为佩玉辟邪,就连形容一个人的品格美好也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今天起至6月10日,“琼 台 月华——无锡博物院、无锡市文物交流中心藏玉器联展”在无锡博物院西区二层展出。150件玉器,以锡博院藏为主,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到民国,带您走过中国历代制玉史。
故事:无锡本地墓葬出土好玉
玉璧和玉佩是古装剧中出镜率较高的玉器。不管是势力双方的争夺之物,还是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玉璧和玉佩总能引发人们的历史遐想。这次展出的一件无锡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玉璧,是2015年无锡钱桥朱巷遗址出土的。玉璧扁平,厚薄不匀,外壁有旋磨痕,器表光素无纹,两面均有多道线切割痕,内孔壁两面对钻,并有台阶痕,是先民制玉的时代印记。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着上天,是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即所谓的“苍璧礼天”。玉璧也被视为重要的祥瑞之器,体现出先民独到的自然观与时空观,充满了神秘之美。
古代,有钱人家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而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光是因为玉的贵重,更在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无锡博物院藏唐圆雕人鹿图青玉佩饰是该展中的精品。这件唐代玉佩于1976年在无锡市郊扬名乡明顾林墓出土,呈扁椭圆形状,玉质为新疆青白玉,器身布满牛毛纹,色如甘栗。玉佩上是人、鹿、童子的造型,浅浮雕技法的使用让这件玉佩立体感很强。工作人员介绍,顾林是收藏爱好者,收藏了很多精美玉器,唐代出土玉器数量较少,立形人物饰件更为少见,这件玉佩的发现,对于研究唐代的玉雕工艺与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讲究:明清如意盛行是陈设器
室有美玉,可以解忧。从隋唐开始,伴随着玉器的世俗化倾向,出现了许多玉制文房、器皿等实用性器物。这些玉器选材精良,造型或高古或新颖或时尚,设计巧妙,雕琢精美,意境高雅。陈设之玉,可实用,亦可赏玩。玲珑世界,别有一番景致。明清两代的陈设玉器十分盛行,主要以各式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器物及如意、瑞兽等造型为代表。展厅里,四件制作精美的玉如意最为吸睛。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明清两代,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为一种艺术陈设品,成为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以示吉祥、顺心,承载祈福纳祥等美好愿望。
玉壶、玉杯、玉镯、玉梳、玉带扣、玉扳指、玉花插……有钱人的生活喜欢与玉为伴。18世纪,清王朝征服回部,直接控制了和阗玉料的开采,加上缅甸翠玉的输入、国外玉艺的影响,清代玉雕玉质之美,技艺之精,器形之丰,使用之广,前所未有,创造了玉文化的鼎盛时期。展厅里,一件无锡市文物交流中心藏清翡翠扳指与众不同。它通体碧绿,迎光莹透,温润精美,通体光素。扳指,古称韘,是扣弓弦的器具,套于拇指之上,为射箭时勾弦的用具以保护拇指不被弓弦勒伤,最初多用骨或象牙制作。清代逐渐成为豪官显贵手上的一种装饰品,原料多样,玉、翡翠或金银为贵重材料作品,有的还饰有纹饰或镌刻诗句。
科普:古代制玉要用这些工具
玉虽美,仍需妙手雕琢。中国制玉历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华夏先民就已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许多种美丽的玉石。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玉器文明。先秦时期,玉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被视作沟通天人的灵物,往往用来标示身份,象征财富和权力。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走下神坛,但仍承载着人们祛祸祈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宋元时期经济和艺术高度繁荣,世俗化倾向推动了玉文化的空前发展,实用装饰玉开始成为主流,而考古金石学的兴起,又直接催生了玉器中的仿古风。明中期以来江南经济高度发展,在文人、名匠的共同参与下,玉器制作益加精致典雅,成为人们雅玩追捧的对象。
“古代作玉很费工,这也是有钱人才用得起的原因。”在展览的出口处,工作人员指了指墙上挂起的“古代制玉工具”图。原来,制作一件玉器大多需要用到适用于切割的片具、呈锥状的桯具、用于切割或镂空制作的线具、用于切割和琢纹的砣具以及用于磋磨玉料的管具等一系列专有工具,全靠手工一点点打磨。虽然过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丝毫阻挡不了我们的祖先对美的追求。玉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仁、知、义、勇的品德与气质;器之美,体现了先民高妙绝伦的智慧和历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艺。漫步展厅间赏玉,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玉、器俱美,玉与我们的故事还在延续。
(来源:江南晚报 编辑/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