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机关大院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塔松茂密、建筑持重,自带威严气场,令人生怯。到宿迁考察的十几位网络大V,走到人民大道和太湖路的交叉地,沿着在绿地上石板步道斜拐进太湖路,没有人意识到已经从宿迁市水务局内穿过。
拆除单位围墙 向百姓释放绿地资源
29日上午参加“全国网络名人看江苏”活动的大V经过宿迁水务局,对这一拆墙现绿的工程心折首肯。“水务局内部原先是一片树林,从园林景观角度来看,树的密度比较大,不方便人走进去,因此我们移走了一些树。我们使原来围墙内与围墙外的草坪连成一片,同时在树林中增加一些市民可以锻炼的体育器材、座椅等。”宿迁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改造前的水务局大门(来自百度全景地图)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一句“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曾引发网友热烈的讨论。这份文件用意深远,但实施起来的难度也不言而喻。宿迁没有观望和犹豫,迅速启动了11家市级机关单位庭院开放式改造工程,也是江苏省首个对外开放机关单位庭院绿地的城市。
△改造后的水务局大门
在水务局开放改造项目上,还能看出一股“绣花”的精细劲儿——不是简单拆掉围墙,而是把围墙墙基变成台阶,花岗岩门柱和门牌号、以及原来大门的铁轨留下,这样依稀能看见过去的影子,保留了部分历史记忆。
过去的坚硬的“深宅大院”开始变得柔和、亲近,神秘感消失了。市民可以驱车通过,也可以去办公楼里用下厕所。整个改造工程兼具美观、实用和城市记忆,可以说很走心了。
还有一组数据是:截至2017年,宿迁已有33家单位完成庭院开放式改造,新增20万平方米休闲绿地空间。2018年,计划开放19家单位庭院,会有更多的绿地资源走向百姓生活。
户户配建小菜园 乡村环境整治讲究好看且实用
△村民将领到的树苗种到屋后
距离宿迁市中心12公里的耿车镇大众村,五位村民一整天都在忙活着在屋后园子里种桃树,“这些树苗都是镇政府给的,我们统一种起来就行了。”
村民们挖坑种树的菜园子被水泥台整齐围着,里面大葱、蒜苗、油菜都长得老高了。“上面看花下面种菜,又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向到此考察的网络名人们介绍说,“乡村的绿化要考虑实用性,村民喜欢在房前屋后种点菜自己吃,我们就把以前连片的泥地围成一户户的小菜园,再统一种一些苗木。”
上世纪80年代,耿车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民营、集体“双轨并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基地,“耿车模式”响彻全国。到2016年之前,家家户户都做废旧品回收,整个镇子被垃圾覆盖,不见空地、沟渠池塘和院落,焚烧塑料垃圾的黑烟四起。粗放落后的产业富了腰包却毁了环境。2016年春节前后,宿迁市在耿车镇打响转型发展攻坚战,一手对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关停并转,一手向家具电商、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加速转型。仅仅一个多月,就取缔3471个加工经营户、关停59个货场、拆除61个地磅、清运50万吨废旧物资和垃圾后,全镇上百条道路、15条沟渠、120个池塘首次露出“本来面目”。
去年 6、7 月,耿车镇对大众村进行了精细化的改造,专门从南京聘请了建筑设计专家,对整个改造方案进行科学规划和审美把控。原来村民自建房顶有红瓦有黑瓦,根据历史上的地域建筑特点,耿车镇统一将千差万别的村民住宅出新成黛瓦白墙,铺就青石板路。在河道、池塘中设置水车、白天鹅等景观小品。每隔几栋房屋都能看到巨幅的墙面彩绘……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大众村就改造村庄房屋及院墙整修 89 户,新栽植绿化树木3000 余棵、拆除散乱简易棚 165 间、绘制文化艺术墙面 1000 平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宿迁在城市改造和乡村建设中不少地方都体现着精细——摒弃以往城市化中的大拆大建、摊大饼等做法,转而因地制宜、从需求出发,精准施策。把居住者对于空间的使用体验放在心上,这让十几位网络名人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angadow微博评价说,“宿迁市耿车镇,转型的故事堪称壮士断腕,从发展废旧塑料加工的‘破烂村’,变为绿色的‘淘宝村’,成为苏北农村转型发展的缩影和样本。别的不说,看着这一组组数据和画面,只有一个字:服!”
@后沙月光本尊:宿迁耿车镇大众村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小河三年前还是垃圾一片,曾是镇上污染最严重的村子。市里下决心整治环境后,河貌大大改变,还栽了荷花,村民们以前心态是你扔我也扔,法不责众,现在都感受到绿水青山的好处,思想上有很大改变,特别是环保意识。
@司马平邦:宿迁市耿车镇大众村,进行过美丽乡村改造之后,绿草清泉,明堂瓦舍,想不到吧,从前这里曾是一大片垃圾污染之地。
(荔枝新闻记者/孟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