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街道有家个人开办的公益图书室——愉阅书吧,任何人都能去免费借书或读书。开设书吧的顾美琴和谢芸芍是好友,她俩原本合开了一家小吃店,后来腾出店里的二楼,改造成免费书吧。个中缘由和故事,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签名登记就能看书借书
顾美琴和谢芸芍的小吃店位于欣鸿路上水岸观邸的沿街商铺中,书吧在小吃店二楼。走进小吃店,能看到“愉阅书吧”的指示牌,引导人们上二楼。店里每张桌子的玻璃台板下,都压着一张关于书吧的介绍,以及借阅图书的注意事项等。
店内二楼面积约100平方米,四面都是比人高的白色书架,图书摆放在了书架当中几层。进门左手边是借书登记处,右边是洗手间。登记处桌子上放着一本纸质的“图书借阅登记册”和两支笔。剩下的空间就由沙发和桌子填满。“能容纳近三十人”,顾美琴介绍,这里的借书、还书手续都是自助的,借书时过来登记一下名字、电话、书目,还书时写下还书日期就行,没有人在一旁看着,“只为给大家一个安静而且不受拘束的环境”。书吧的开放时间跟小吃店是同步的,早上6点开门,下午7点30分结束。“无论是想看一会儿书,还是想借书回家看,又或者只是需要一个地方小憩一会儿,都可以来。”
日常费用来自小吃店营收
谈起开设公益书吧的缘由,顾美琴表示跟自己的丈夫高诚有很大关系。“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后来我们俩去美国边打工边读硕士,原本他想继续念博士,念完后当大学老师,这样就能经常到学校图书馆看书了。”现实中,为了爱情,高诚放弃了自己的梦想。2009年,他跟顾美琴一起回到国内工作。“但他的理想还在”,顾美琴说,丈夫一直有开免费图书馆的想法,而她觉得,这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得有场地,需要采购的书籍、物品很多,我和他却根本没有经验,所以觉得不太现实”。
几年前,因为身体原因,顾美琴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专心调养身体。去年,她恢复得不错了,又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她跟高诚的好友谢芸芍聊起这事,两人一拍即合。去年5月,她们加盟了一家小吃店,在鸿山的水岸观邸找了一处地方,开始了经营。“租了两层店面,小吃店在一楼,二楼空着,就作为员工休息处。”其实当时顾美琴已有把二楼改造成公益图书室的想法,也跟谢芸芍交流过,但两人的结论是,如果图书室和小吃店同时启动,难免会遭人口舌,认为她们是要拿公益当噱头宣传自己。“我们怕被误解,所以一直到去年11月,小吃店的经营已稳定了,才着手开设书吧。”谢芸芍介绍,对她俩而言,小吃店是书吧的经济来源,她俩没有对外宣传,一切准备就绪后,只在店里张贴了指示牌,并在每张桌子上放了书吧的介绍,这样别人过来吃饭就能看到。慢慢的,书吧有了第一批读者。
书吧得到众人的无私帮助
从借阅登记册上能发现,书吧开出的头两个月,来借书的人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小孩子。上月起,读者渐渐多了,其中不乏成年人,不少人经常来借阅。于是顾美琴特意订做了“借阅登记册”,取代了原本用于登记的普通笔记本。除了自己掏钱购买外,还有一部分图书是读者或顾美琴的朋友们自发捐赠的。目前书吧有一千多册书籍。“虽然数量不多,却都是精品。”顾美琴自豪地表示,图书的采购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都是‘豆瓣读书’上评分很高的,而且也经过专业老师的筛选。”
为办好书吧,顾美琴夫妇动用了许多人脉,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后宅中心小学的谈敏华是顾美琴女儿的班主任,就是她发动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帮忙从书单上筛选图书。该校校长周永强更是捐出了私藏,笑称是“剜心之痛”。高诚的同事陈一凡给书吧捐了一台投影仪,还将自己在苏州大学当教授的母亲盘海鹰请来办早教方面的专场公益讲座。顾美琴女儿的书法老师葛中南每隔几天就会来书吧看一看,叮嘱她“这是好事,你要坚持做下去啊”。今年年初,顾美琴在朋友圈发出一条认购图书的消息后,许多人响应,顾美琴把他们一一记录在册。图书到货了,常来借书的附近居民钱海过来当义工,帮忙拆包和整理图书。
“会根据大家的需求不定期增加图书数量。”顾美琴觉得,眼下这一千多册图书也够看了,每人每次借两本,最长能借一个月,“如果大家这个月里真的用心看了两本书,已很不错了”。顾美琴和谢芸芍并不是整天都在店里,往往一周来碰一次头,书吧则完全属于“无人托管”的状态,只有保洁阿姨每天会来打扫卫生。“不担心图书被偷吗?”面对记者询问,顾美琴表示:“不担心,因为信任大家。”
盼望有外教提供公益服务
顾美琴介绍:“我们在国外留学时,发现当地居民十分喜欢阅读,几乎每个小镇都有免费图书馆,大家看书也很方便。但在国内,生活使得人们步伐匆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读书的乐趣与重要性。”而“愉阅”书吧的初衷,就是想让人们找回阅读的乐趣。“愉阅”正在申请商标注册。“最终的目标还是开办一家免费图书馆,先从书吧做起,积累经验,一步步来”,顾美琴说,“商标注册以后,将来我们的图书馆也可以使用,想把它打造成公益品牌。”眼下她最希望找到一名愿提供公益服务的外教,能时不时来给孩子们讲课。“中心城区的孩子相对较有优势,学校里会请一些外教,家长也会报校外外教辅导。鸿山这里的孩子享受的资源没有中心城区的孩子那么多,附近很多孩子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外语方面需要更多助力。”
书香真春色愉阅见风华
胡埭镇图书馆,原本是一个无人问津的所在,通过近三年对既有设施的提升改造,以书为“魂”丰富馆藏,得以成功盘活、人气火爆。本报去年7月14日《小镇上有个“大书房”》一文,记录了这家小镇图书馆脱胎换骨的历程,紧密扣合“砥砺奋进、宜居无锡”的大主题,彰显了乡镇公共服务的新气象,揭示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意,令我们感受到政府层面参与推动所释放出的“能量”。
如今,我们又欣喜地看到鸿山街道个人开办的公益图书室——愉阅书吧已问世。两名女性好友合作创业,在有了一定物质积累后,转而开始追求和摸索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事业”,并让经济基础为这别致的“上层建筑”输血。尤为可贵的是,这种努力和执着感召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为之爱心打cal并提供实质支持。这片阅读天地可能不算起眼,却诚意满满、创意十足、暖意融融,让我们领略了城市中不少个体自愿投身普及群众文化工作的“能动”。
胡埭的小镇“书房”和鸿山的公益书吧这两个以小见大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体现的是引领群众对精神生活孜孜以求的觉悟和境界,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一种教化和功德。有意思的是,两篇报道中都出现了孩子的身影,意味随之更为深长。读来感觉有一种情怀在新闻纸上涌动流淌,进而喷薄,化作清风拂面。
免费也好,自助也罢,只是一种手段,旨在通过创设一方天地、营造一种氛围,积蓄起期盼和启迪,关键是你我能否受其感召,暂别快节奏的劳碌、碎片化的娱乐、无所寄的空虚……沉浸式拥抱并体验或许暌违已久的愉阅感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烂漫春光中,你我身边有无数个他,在燕语莺歌里凝神倾情,于桃红李白间挥汗撒播。“人如良苗,得养滋长。”经由品读润泽,无数心灵家园会觅得青山绿水,这样一幅幅生机盎然画卷得以燎原呈现时,也正是人文精神花朵在沃土上开枝散叶、傲然绽放之日。露叶畅茂,烟打苍莽,穿越时空,悠然传承,将铸就魅力无锡的金山银山,能形成“书香城市”的卓越血脉。
愿景美妙,终须笃行。抽出闲暇,开卷有益。
(来源:江南晚报网 编辑/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