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京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淮滨:十五年前一件“小事”罢了

2018年04月09日 18:35:2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逢生日他都会去献血,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几乎每周他和妻子去紫金山锻炼,沿途都会捡拾垃圾,他说这是顺道没有刻意。他叫王淮滨,南京市第一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他在15年前完成了捐献。 

  清明这一天,记者走进王淮滨的家。今年60的岁他年初才退休,记者和他聊起了2003年11月7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他倒出刚泡的一壶红茶轻描淡写地说:“实际上只要一点勇气,我捐赠完了第二年就参加了全国游泳公开赛,我还是拿冠军的选手。” 

  妻子吴雯超拿来捐献的证书和游泳获奖的照片说,那一年丈夫45岁。因为一直坚持运动,王淮滨看起来很年轻。他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是在2003年献血时报的名,没想到在当年和一位安徽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

  王淮滨告诉记者:“你想想多幸运,二十万分之一的概率,对于能为人家做一些事,我觉得是我的荣幸,六个位点都是相同的,冥冥之中我们还是有一些缘分的。” 

  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在2002年建立,那时候的人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了解还很有限,血液采集技术也并不像今天这么成熟。所以,王淮滨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需要跨省,整个捐献过程在浙江医科大学二附院的手术室里完成的。王淮滨说,当年他只知道对方来自安徽,是一名三十来岁的医生,他也没想到受捐对象和他同在一个医院。

  他在医院的走廊里面看到过患者的家属和孩子。王淮滨捐献完从手术出来的时候,他看到他们跪在走廊里,于是就从另外一个走道就溜走了,他说自己受不起,因为有的事情做完了你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妻子吴雯超全程陪同丈夫的捐献,两人一起住在医院外面的宾馆,她坚信:如果你去拯救一个生命,医学科学绝对不会去牺牲一个生命去拯救另外一个生命。

  按照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双方遵循不见面的原则,但捐献完的前几年王淮滨都会收到对方寄来的明信片: “这明信片也没名,也没姓。就是写工作愉快,身体健康,我就看到邮戳:‘安徽宁国’。我心里边的丝丝缕缕就被牵起来了,每年的春节前夕我都会收到这么一张明信片。”

  王淮滨坚信,十五年前的那件“小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其中。他说这件事在南京虽然前无古人,但是后有来者。第一例和第一万例、第一百万例,没有任何区别,每一个人奉献和志愿的心是一样的。因为他的年纪大一点,痴长几岁,所以要先做这件事,一件小事罢了。他觉得哪一天人们的内心放平了,这件事就推广开了。就像遇到年纪更大的扶一把,看到纸屑捡起来这样平常的事一样。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祖名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