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信息泄露,裸奔时代你我都成了透明人|荔枝时评

2018年04月24日 10:44:1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用户每订一次外卖,就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信息上传一次。但这些隐私信息是否足够安全?近日,新京报记者卧底多个“电话销售”群发现,有人叫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客户信息,每条信息的售价不到一毛钱。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打包后倒卖给电话销售公司,甚至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

  根据记者的调查,用户的姓名、电话和订餐地址,以每万条7002000元不等的价格在网上被打包出售,当天的订餐信息,“到晚上肯定能销完”。

  我们的个人信息,以不足一毛的售价在地下空间流动,卖给了谁,用作何用,一切未知,想想都是让人后怕的场景。更可怕的是,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常态,“下载一个app,如果不按同意两个字,就没法使用那个功能,按了同意这两个字我们就失去了隐私”。

  美团对外表示,用户订单涉及商家、骑手等多个环节,不排除有其它因素导致信息泄露。的确,网络运营公司、骑手,甚至黑客攻击,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但作为用户数据的存储站点,这丝毫不能减轻平台自身的责任。网络平台的后台漏洞,对第三方合作公司的数据授权尺度太松,对外卖骑手泄露隐私缺少黑名单惩罚制度,最终都指向外卖平台自身。

  以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正在快速成长,在BAT之外,构建出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的商业军团。互联网公司的集体扩张,为信息收集提供了更宽阔的入口,同时也意味着信息泄露的体量,前所未有地庞大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内鬼售卖隐私的情形变得更难以控制,此次记者调查显示,一些信息贩子的数据,正是“由系统内部人员提取的”。

  就像美团收购摩拜所显示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赤裸裸的圈地运动,圈的是流量,是用户信息。这些信息被用来建立用户画像,让平台对用户建立精确认知,了解他们的生活喜好、浏览习惯和消费记录,进而准确地推送资讯或者商品。个人信息成为商业竞争的武器,而且相比于售卖隐私,比如买房后马上接到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根据信息迎合甚至改变用户的偏好,将用户逼进“信息茧房”,正在成为更可怕的无形之手。

  所以,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并被用来影响大选,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掀然大波。科技巨头们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而这些数据随时可能被不怀好意者利用。不管最后是最简单的信息售卖的形式,还是被用来收割流量甚至干预政治,我们的确正在成为裸奔的透明人。

  新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和《刑法修正案(七)》,都对信息泄露做出了惩罚性规定,但对于快速成长、生命周期被不断压缩的互联网行业而言,传统的法律具文,未必能够对新兴的产业做出快速的响应。比如几年前可能没有外卖平台的概念,没有共享单车的概念,但短短几年就催生了一批巨头,与此同时,形成了围绕订餐、出行的庞大用户数据库。信息采集的端口也从PC转移到了移动端,这实际上给信息管理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老实说,在互联网流量逻辑下,信息泄露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发达国家未必做得十全十美。不过,在科技巨头深度嵌入甚至影响民众生活的前提下,管理者应不留情面地开出惩罚性罚单。就像Facebook的案例所显示的,扎克伯克要面临辞职的压力,要接受国会议员们的轮番拷问,一手创办的Facebook,还得面临7.1万亿美元的最高理论罚款。

  在信息泄露频繁的语境下,我们却很少看到对平台的巨额罚单。所以,李彦宏才会光明正大地说,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只是话没说完,这两天百度就因为虚假医疗广告站上舆论风口——患者的个人信息,被没有医学背景的医院客服拿去,用来定制有针对性的话术,忽悠患者上门就诊。所谓隐私换便利的说辞,最终成为了对互联网巨头的赤裸裸嘲讽。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相关新闻:紧急!紧急!已有30000多公民个人信息被贩卖,这几件事千万别做!否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