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接近尾声,这个月因为镇江市教育局发布的一则公示,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以及围绕这所中学的存废之争,闯进了镇江市民的生活。
△镇江四中的校园
在这则被多家媒体转发的《镇江市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17-2035)》中,镇江多数中小学被保留、被改扩建,一些学校则被列入了 " 现状撤销 " 的名单,有 82 年历史的镇江名校镇江四中位列其中。这一规划,无疑触痛了四中校友,以及关注这件事的市民:难道偌大的镇江就容不下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曾经为镇江教育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学?处于 " 失校之痛 " 的他们在镇江的各个论坛发帖、留言,表达自己的忧虑、失望、惋惜之情。而根据该规划,有近百年历史的镇江市解放路小学、八叉巷小学也将被 " 撤销 "。
镇江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撤销属实,但如果今后有新增的学校,可以考虑使用四中的名字。
近百年的名校遭撤销
事情源于 3 月 31 日,这一天,镇江市教育局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公示:《镇江市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17-2035)》。据称,这份规划是由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公示是为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部门及公众意见。公示期自 4 月 1 日起至 4 月 30 日止。
这份规划详细列出了现状撤销、现状保留、现状改扩建、规划已配置、规划新增的小学、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联合办学的点位。其中镇江市第四中学和另外 12 所中小学被列入了 " 现状撤销 " 类名单。
" 现状撤销 ",这意味着镇江四中将会被撤销。虽然在去年 6 月,镇江四中的校友就已经耳闻,在新一轮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调整中,母校将会与镇江三中合并,并将很有可能保不住 " 四中 " 的名号,但是这份规划的出现,还是让他们觉得有些错愕。
" 我从 1958 年起开始在镇江四中工作,工作了 26 年,之后又在镇江市教育局工作 13 年,可以说我的大半辈子、我的主要精力都是倾注给四中的。" 现年 83 岁的陈学思是镇江四中老校长,也曾经担任过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4 月 20 日,陈学思向现代快记者详细介绍了即将被撤销的镇江四中:四中的前身是 1936 年创办的镇江县立初中学,它是镇江城区的第一所公办初中,已有 82 年历史。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镇江四中为保护学生地下党组织,培养革命进步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镇江四中更是凭借其过硬的教学实力获得了诸多荣誉。1998 年通过验收,它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镇江四中的校园
一座在镇江正常运营了近百年的中学,一座为镇江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名校,怎么突然就要被 " 撤销 " 了?陈学思对此感到既痛心又愤怒。他表示即使是寸土寸金,上海人也在市中心保留了光明中学等历史悠久的名校,并为此感到骄傲。为什么在镇江就容不下一个四中?
陈学思说:" 历史文化名城是和历史名校分不开的,一所具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其校址理所当然应该保留,这不仅仅是对镇江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现代城市规划应该具备的眼界和格局。"
母校将被撤销的消息被证实后,很多四中校友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不舍和 " 新政策 " 的不解。
△很多四中校友纷纷在网上发声,对撤销四中的决定表达意见
黄强是镇江四中 1988 届的毕业生,四中不仅仅是他的母校,他的父亲曾是四中的老师,他的姨父姨妈曾在四中度了美好的青春岁月,而他的表妹也是从四中毕业的 …… 黄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镇江,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一起上四中的现象很常见,四中往往是一家人的共同记忆,很多时候它也是一种把家人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感情纽带。
" 去年 7 月,四中 77 届的毕业生在毕业 40 年后返校聚会,10 个班来了 400 人,基本都到齐了。我们 88 届全年级 4 个班的人也全都到了。这说明什么?虽然我们毕业了,但都忘不了四中,总想着回来看看。" 黄强表示,四中是老校友们的感情寄托,按规划四中要被撤销,我们真的感到很难过,假如四中不在了,我们对母校的情感在何处安放?
教育名宿联名上书、政协委员撰写提案
面对母校即将被撤销的现实,坐不住的镇江四中校友不止黄强一个。校友们,以及关注此事的镇江市民纷纷上网发声,对撤销四中的决定发表意见。
镇江四中 1980 届毕业生,现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的沈迟通过微信留言——
" 四中番号不能撤。对规划编制组的年轻规划师提点意见,学规划要先学好历史,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才能做好规划。"
沈迟认为,规划在公示期一经曝光就引起诸多意见,相关规划编制单位对大家集中反映的问题,一定要给予明确答复:" 如果四中就这么没有了那是非常可惜的,做规划一定要注重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名校更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载体。"
同为四中 1980 届的毕业生,现为镇江市政协委员的法自力为了母校的前途更是四处奔走。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 2017 年 6 月就有媒体报道,镇江市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将进行调整,其中镇江三中将与镇江四中进行合并。针对此事,2018 年 1 月 5 日,法自力在镇江市政协会议上递交了他所撰写的名为《关于在办学布局调整中保留和传承名校历史资源的建议》的提案。
" 在教育资源整合的同时,保护名校资源,传承历史文化是决策者的智慧和责任。"
法自力认为,为了顺应城市发展,相应教育布局调整确实是有必要的,但镇江四中作为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在教育布局调整的同时能够保留四中,进行异地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作出撤销处理。
在校友们为自己母校奔波声援的同时,镇江四中曾经的老教师们也站了出来。镇江四中前校长,在四中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张希麟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2017 年 8 月,在得知镇江三中和四中将要合并的消息后,张希麟就和陈学思连同镇江教育界 16 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工作者——多数为镇江市教育局的老领导、中学的老书记、老校长,联名写信向镇江市教育局提议:镇江四中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影响深远,是镇江教育的老品牌,希望教育局在规划的同时能够考虑历史文化因素,保留镇江四中的名字,并对四中进行异地重建。但半年多过去,他们没有得到市教育局的任何积极的答复,等来的反而是 " 布局规划 " 中冷冰冰的 " 现状撤销 " 四个字。
张希麟不禁提出质疑——
为什么在作出撤销四中的决定前没有向教育界的资深专家学者们咨询?为什么没有开座谈会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如此轻易地决定撤销四中是否过于草率?
△去年 8 月,陈学思和张希麟连同镇江教育界 16 位资深教育工作者一起,联名写信向镇江市教育局提议
△张希麟(左)和陈学思(右)
张希麟希望四中能够保留下去,不仅仅是保留个名号,而是能够继续在镇江市发挥教学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撤销名校,割断了文化传承
" 名校凝聚着校友的一种集体记忆,它的存在与发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因而它也是一种文化认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邱建新认为,政府部门在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名校是城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张名片。撤销名校就意味着拆除了城市记忆,意味着拆除了文化认同、破坏了城市的文化血脉。" 我们很多地方政府在搞地方建设时,一方面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一方面又在破坏这个城市的文化。在这个背后,GDP 冲动和政绩冲动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 名校是一个公共资源,相比拆除和撤销,有关部门应当更多考虑如何在保留既有的文化名片基础上加强对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邱建新告诉记者,在面对学校这样的公共资源、文化名片的时候,一定不能有 " 拍脑袋 " 的决策,必须回到治理的思路上来,只有通过广泛征集,吸纳民意、听取民声、了解民情、顺义民心,才能实现 " 善治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研究员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感到非常诧异," 教育部门此举,令人费解。还有什么比一所名校的文化意义更强烈呢?!"
△陈学思校长和校友一起返回四中探望
徐琴认为可以把镇江这件事当作一个经典案例," 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太过狭隘了。文物古迹算是文化,一所接近百年的名校,即便它是中学、小学,它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徐琴看来,学校既是有形的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视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文化名城为什么要撤掉近百年的名校呢?
" 名校是最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你把名校撤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割断了文化传承,割断了文脉。"
文保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商榷
对于四中将被撤销的命运,镇江一位不愿具名的文保专家未直接发表看法,不过这位曾多年从事考古的权威人士认为,镇江近年来在文化保护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商榷。
这名专家举例称,2008 年,考古人员发现西津渡大码头遗址,但该遗址的保护单位竟是分属两个房产开发商。他认为,此举并不利于文物的 " 保护利用 ",文化的保护部门应该是政府。
该专家随后又谈到了宋元粮仓," 当时如果把宋元粮仓保护好的话,可能就是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这样一个荣誉却败给了如意江南的楼盘开发。"
" 宋元粮仓事件等于在镇江撂下了一个‘震撼弹’。" 这名专家说,此后在待开发工地上的考古工作难度加大,开发商对考古的支持力度也不如以前。
他表示,宋元粮仓事件后,镇江还出现了几件跟文保有关的事情。其中,北固山上建北固楼时,北固山被封闭,外人不许出入,最终在北固楼建设中原有遗址受到破坏;云台山建云台阁时,也是事先没有进行考古,对原有遗迹也造成了破坏。
以后若新建学校可使用四中的名字
4 月 20 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镇江市教育局,该局发展规划与财务处的一位朱姓工作人员向记者解读了规划中涉及四中的内容。
朱先生告诉记者,规划里所称的 " 现状撤销 ",是指 " 现在有的学校撤掉 ",四中要撤销 " 确实有这个情况 ",这是一揽子方案中的一部分。
△镇江四中的校园
" 大市口周边的几所学校普遍规模较小,占地不达标,领导就说,4 个学校联动来进行整合,涉及三中、四中、中山路小学和八叉巷小学,这既是‘四校联动’,也是‘市、区联动’。" 朱先生说,这个计划里,四中和八叉巷小学要撤销,其中,四中的校址给旁边的中山路小学用于扩大办学规模,四中和中山路小学中间的道路,还将改为步行街,而四中原来的学生则并到三中去,三中的校园规模向西再扩大," 三中建好后,四中的学生就搬过去,等于说两校合并。"
朱先生指出,之前在有关两校合并后的校名征集上,人们的意见很大,到底是用三中的名字还是用四中的名字,抑或是两所学校的名字都不用重新起个名字,分歧都不小,最终,他们认为,三中和四中都有名,没有必要另起他名,而三中的历史更早,并且是四中并到三中,于是便决定沿用三中的名字。
他说,四中虽然被撤销,但会保留校名,以后如果有新建的学校,还用四中这个名称," 局长亲口说的。"
在记者追问四中校名重新使用有无具体的规划时,朱先生表示,最近一两年暂时没有," 目前只有撤,还没有新增的,如果有新增的学校可以考虑再使用四中的名号。"
4 月 25 日,现代快报记者再次来到镇江市教育局,负责接待的还是那位发展规划与财务处的朱先生。记者向他询问,既然以后新增的学校可以使用四中的名号,此次规划中新增了 4 所中学,能否将其中的一所命名为四中?他解释道,这 4 所中学不是市属学校,实行的是属地管理,管理权在各个区有关部门,学校的命名也不是镇江市教育局决定的。
这也意味着,镇江四中——一所具有 82 年历史的名校,她的生命历程已进入倒计时。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