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艺圃的蔷薇花刷爆了朋友圈,被称为“苏州最美蔷薇”,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就在艺圃附近的街巷里,时常能见到一位老人。每当遇到外国游客问路时,她就会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他们交流,偶尔还会蹦出“civilization”(文明)等高级词汇。
这位老人叫马桂珍,今年75岁,是姑苏区金阊街道金门社区的居民。退休后,她加入了社区艺术团,带着艺术团的成员们在排练节目之余学习英语,至今已经坚持了19年。一开始,老人们学习英语只是为了方便出国旅游,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走进古城小街巷,老人们有了更大的愿望。他们想成立一个古城保护小分队,为外国游客当“翻译”,介绍姑苏城的街巷美景。
每周一次英语课这群老人学了19年
一大早,记者在艺圃见到了正在锻炼身体的马桂珍。她一头短发,戴着一副眼镜,时不时念叨着几个英语单词。遇上外国游客,她会特别留意听他们在讲什么。“多听听老外讲话,可以练听力。”马桂珍笑着说。如果这些外国游客想问路或者打听景点,她会自告奋勇用英语帮忙解答。
马桂珍能用英语和外国游客交流,得益于她和社区“金门之韵”艺术团的成员们一起坚持自学英语19年。如今,每周的周一是他们固定的英语课时间,马桂珍担任老师。每次上课前,大家会先唱一首英语歌,有时唱《jingle bells》,有时唱的是26个字母英语歌。“大部分学员是艺术团的成员,喜欢唱歌和跳舞,唱英语歌能激发大家学英语的兴趣。”马桂珍说。
说起当“老师”教英语,马桂珍笑称自己也是半路出家。“我上高中时学过两年英语,工作后为了考职称又业余学了两年,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后来不怎么用,就慢慢还给老师了。”1999年,社区开出了英语班,邀请马桂珍教居民一些简单的单词,她才重新捡起英语课本。她向孙子借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书,还向当英语老师的儿媳妇请教,从看图识字学起,再到简单的对话。自己学会了,再去教其他人。渐渐地,马桂珍的英语说得越来越好,学员也越来越多。后来,英语课就成了艺术团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英语说得溜出国旅游变得so easy
65岁的章筱玲曾经是一名音乐老师,退休后在艺术团教音乐。她特别喜欢旅游,经常和家人、朋友一起出国游玩。可是,每次出国旅游见到密密麻麻的英文,章筱玲就犯晕,在国外买饮料喝,我连‘水’怎么说都“不知道,只好全程比划,时常闹笑话。”
如今,章筱玲跟着马桂珍学习英语有5年了。出国旅游时,一些日常对话已经难不倒她了。在国际航班上,我可以用英语跟空“姐交流,coffee or tea?”一次,章筱玲乘坐游轮去旅游,一位老外帮她拿了行李,她马上来了一句,OK,thank you very much!”“当场把老外惊呆了,对着她竖起了大拇指。
和章筱玲一样,70岁的陆根发在艺术团里学习英语已有两年。“常用的一些单词,如1—100的数字、水果等都没问题,学习英语后,我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陆根发回忆,一次去拙政园玩,遇上几位外国游客买小挂件,店主不会英语,双方比划了半天也说不清楚,最后他去帮忙当“翻译”。还有一次去四川乐山,几个外国游客问起庙里香樟树的由来,陆根发充当了一回“导游”,用英语解释这棵古香樟是几百年前庙里的和尚种的,听得几位“老外”连连点头。
有了好的榜样,社区里越来越多的老人爱上了学英语。如今,除了艺术团的成员,不少附近居民也来了,小团队发展到了30多人。
他们有个愿望想为古城当“翻译”
学英语的时间长了,当初“出国玩得欢”的愿望已经实现了,老人们开始有了新的想法。现在,那么多老外喜欢来苏州古城的小“街小巷旅游,我们常常在家门口就能遇到问路的老外,能不能给他们当免费‘翻译’?”对于这个想法,马桂珍也很认同。可是,要当“翻译”给外国游客讲古城故事,仅仅会说简单的日常英语可不够。马桂珍说,“单纯靠我们自学,要达到这个英语水平有些难,最好有专业的课本、专业的老师。”
了解到大家的心愿后,金门社区的工作人员行动了起来。社区党委书记程少俊表示,社区计划与苏州科技大学志愿者结对,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为艺术团成员和居民教授英语,并通过使用英语点读机、微信授课等方法在社区里推广英语学习,不断提高居民们的英语交流能力。接下来,金门社区还将加大古城保护工作力度,把这些爱英语的居民发展为古城保护小分队的成员,向中外游客介绍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街巷。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童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