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本土话剧《王阳明下山》首演,关于理想主义者的奇遇记

2018年05月08日 16:37:59 | 来源:情调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5日,话剧《王阳明下山》在首届苏州青年话剧节首演。一部200分钟的小剧场话剧,18个演员演30个角色,五幕典型性舞美换场。整剧服装尊重明代礼制,主题宏大,场面热闹。

  有观众对这部话剧给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台词,太不容易了。”“最爱的就是王阳明和严嵩辩论的那场戏了,还有那位贾桂公公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

  || 王阳明历险记

  这部话剧刻画了王阳明人生低潮走向出世并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前的一段“奇异经历”。

  公元1506年,也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天,因宦官刘瑾擅政,将上疏鸣上不平的戴铣、蒋钦打死廷仗之下。王守仁(号阳明)时年35岁,仕途一帆风顺,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心忧天下的他上疏论救被刘瑾所恶,同下诏狱,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之后,王守仁开始了他躲避追杀、求索道路的《镜花缘》一般的“历险记”,在山神庙遭遇盲目、大智若愚的疯丐和贪嘴的山魈,与曾经的知己严嵩辩论死忠还是死义而反目,想学屈原自杀却被土匪绑票上山,想救人却无意中成了“山大王”……他怕什么来什么,讨厌什么却被逼做什么,在一系列矛盾的“情境悖论”中最终认清自我,真正认识了世道与良知,最后在似是而非的闹剧式的混乱中,实现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终于踏上了重返人间,向“圣人”进发的道路……

  || 青年导演说

  导演老谭说:“这部话剧试图解答思想者的悖论困境和理想者的现实困局:尝试从语焉不详的史料中,整理解读出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心路历程:孔孟之后被认为是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圣人,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提出“良知”这一概念的人。本剧就是要让观众在笑声和喟叹中,实现关照自我的认知,回答:王阳明的“心学”是怎样炼成的?到底是什么?我该如何去做?”

  “这部话剧我们试图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但是其内核并不是喜剧。这部剧展示了一个书生意气、理想主义者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奇遇记”, 以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构架一个巨大的明代世界,形成了重建的历史现场,将传统文化王阳明观点和社会当下流行观点进行剧情性的比照,最终重拾理想主义主题。”

  我们以“意料之外和你不知道的情理之中”,注重“重建感知对观众的直接刺激”,以期:“重新回复观众与剧场、戏剧之间的质朴互信关系。”

  || 路径解读

  老谭导演戏剧工作室是在苏州成长、成熟起来的戏剧团体。话剧《王阳明下山》,是他们大型系列历史话剧“明朝”的第一部,这个系列将陆续推出6-9个话剧作品。

  该剧制作人吴波也给出了观众解读作品的路径,他们的戏剧风格就像卢梭的画,叶子下面密集的藏了很多东西,如果观众还在用浅阅读的方式,用标签式的理解,去观看话剧,那样只能看到表面的一层,这是一部耐看的话剧。因为要实现差异化的戏剧理念,就更需要更加注重观众欣赏的现场效果,我们邀请了青年作曲家汪磊为本剧创作主题音乐,一些专业老师对音乐评价很高。我们的话剧6月15日还会在苏州昆剧院演出,期待观众们来寻宝。
  (来源:情调苏州;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