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拓本外盒
核心提示
“这套《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碑帖原拓本在我家已保存了101年。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曾打开让我们看过,后来的数十年,因为种种原因就再未拿出来过。”市民张先生一边打开一册碑帖拓本,一边向记者介绍道。记者看到,张先生家传的这套《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共4函32册,俱是清宫珍藏的从晋唐到宋元明的书法名家精品力作的碑帖原拓,装裱制作很精良,历经百余年保存完整完好。
张伯英拓制,分赠扬州挚友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对于清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很多书画家和喜爱书画的朋友都不陌生。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命人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共134位书法名家大家的精品力作,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在内,由手艺高超的匠人摹勒刻石,并在紫禁城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这些历代名家法帖刻石嵌于楼内墙上,命名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西苑北海阅古楼也因之成为书法家、鉴赏家所向往的书法宝地。皇家禁苑,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出入的,更何况将之全部拓印下来。因此,在其建成后,真正被获许登堂入室、窥其堂奥的幸运者屈指可数,其中就有张先生家藏的这套原拓本的拓制者——晚清民国的大书法家、金石碑帖鉴赏家张伯英。
民国六年(1917)秋,时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兼陆军部秘书的张伯英获准入内拓印,他让其时年仅21岁的长子张寿慈将《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拓印了数份,然后将所有拓片精心装裱制作了数套且一套为32册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原拓本,不仅自己精心研读、鉴识,还将之分赠给了数位至交好友。其中,就有扬州张先生的先祖。
4函32册,每函分装8册
多位书法名家之作收录其中
记者见到:张先生家藏的这套由张伯英父子制拓本未见“增刻花边”,但呈现出的“原汁原味”“纤毫毕现”确实令人赞叹不已。4函32册《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原拓本,每函分装8册,第一函8册中的第一册首页为乾隆御笔记述为何编录《石渠宝笈》的缘由一文,书体为行楷,较之乾隆常见书体更显乾隆的书法功底。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收录了历代众多名家大家之作。例如:第一册法帖主要收录了三国魏钟繇的《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魏太尉钟繇千字文》《行穰帖》《瞻近帖》,每帖后面还有乾隆、董其昌等帝王名家的读帖感受;第二册主要收录有王羲之的《袁生帖》《二谢帖》《孝女曹娥碑》,王献之的《中秋帖》《送梨帖》《保母帖》,王珣的《伯远帖》,每帖后面亦有包括柳公权、张怀瓘、苏轼、米芾、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乾隆等帝王名家的读帖感受等。此外,第二函8册主要以苏轼父子兄弟、米芾父子、蔡襄、蔡京、黄庭坚等宋代名家法帖为主。
拓印有严格审批制度
扬州全套原拓本尤为珍稀
即使用最柔软的工具,拓印也会给碑帖和金石文物带来磨损。比如初期碑帖拓印,称为“肥本”,此时的拓本与碑文几乎无异。而次数多了之后,碑文字口变窄,拓本就成了“瘦本”,与碑文原貌距离会越来越大。因此,阅古楼虽向书家有限开放,但什么人能拓,什么人不能拓;什么时间能拓,什么时间不能拓,从清廷到民国政府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
就在张伯英父子获准入内观摩拓印后一年,也就是民国七年(1918),对诗书画都非常精通,懂得文物保护意义的徐世昌任北洋政府大总统,他一上任便禁止任何人再去阅古楼拓印。也因此,张氏父子的原拓本也可能成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最后的全套原碑拓本。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无论是张伯英的后人,还是当时得其获赠的友人之后,由张氏父子拓制的全32册《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碑帖原拓本都已散佚了。因此,扬州张先生一家保存至今的这套全套原拓本就尤为珍稀了。
(来源/扬州晚报 编辑/季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