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漕运一直是古代中国的大动脉,是最主要的物流通道。老淮安有着上千年的漕运历史,在中国物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漕运总督府▲
漕运枢纽地位确立
市志办方志处处长杜涛介绍,淮安物流起源很早,春秋时的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沟通江淮,开凿了自扬州邗城至淮安末口的邗沟,这成为中国大运河的起始。隋炀帝时,连接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地处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淮安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漕运中心,“当时朝廷还专门在淮安设置漕运专署,管理漕运事宜。”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运河的作用日益凸显。当时《宋史》记载“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路租来,于真、扬、楚、泗州置仓受纳,分调舟船沿流入汴,以达京师。”可以看出,那时楚州、泗洲是东南六路上供槽粮的重要中转站。北宋时泗州转搬仓分南北两仓,可贮谷150万余石,主要接收淮南西路米;楚州转搬仓则主要接收淮南东路米,贮谷量和泗州仓大致相当。杜涛说,根据当时的产量,150万余石的贮谷量是相当高的。宋代还将转般法与官盐法结合起来,六路转运司承担本地至淮南的漕运任务,在这四个转般仓卸纳后,回程时装载淮南盐回本路,作为漕运经费。
▲马戛尔尼使团中画师笔下淮安黄河与运河交汇处的漕船▲
明永乐时清江浦得名
元代随着海运的兴起,漕运的地位有所下降,但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内河航运的重要性又再度凸显,淮安物流也再度迎来繁荣期。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倩介绍,清江浦就得名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陈瑄开凿的清江浦河。当时,陈瑄先后在清江浦河上设移风、清江等节制闸,从此,运河船只经山阳渎、江南河驶向杭州,北通临清入卫河直达北京。在清江浦河两岸兴起的新城镇,便以河名“清江浦”命名。明清两代,清江浦扼河、漕、盐、榷、驿之机枢,官商云集,市场繁荣,是运河沿线名副其实的大都市。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石碑▲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
明中叶黄河全流夺准后,由于闸座不能启闭,黄河水内侵清江浦河道,以致航行危险很大。这段话形象记载了漕运之险:“优秋水溜,黄河水内漕舟上闸,难若登天,每舟用纤夫至三四百人,犹不能过,用力急则断缆沉舟”。李倩说,当时,以淮安为界,大运河的南北漕运能力非常悬殊,以南的运河水深河宽,以北的运河则水浅河窄,且船闸众多,船行迟缓。为此,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大量旅客都必须在此变换交通工具。当时,东南各省人士北上至京,多乘船到清江浦清江闸东舍舟登陆,再向北陆行数里,渡过黄河后于王家营雇大车北上。南下则反之。不过,清江闸东西两侧水位差在汛期高达数米,平时也在一米以上,船只通过清江闸非常艰险,因此“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具体地点是在清江闸东近两公里的水势平缓的臧家码头。那时的淮安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盛极一时。“臧家码头今天就位于亿力未来城越河街大门对面的里运河北岸,2007年这里被列为淮安市十大历史文化古迹之一,附近修建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石碑。”
▲常盈仓▲
▲清江督漕船厂▲
▲榷关▲
天下粮仓、天下第一关
因为地处水路要冲,明清时,淮安成为全国重要的货物中转站和集散地。杜涛介绍,淮安的常盈仓是特大型漕粮中转仓——全国四大粮仓之一,可容纳150万石漕粮,被称为“天下粮仓”;清江漕船厂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基地,船厂绵延23 里,工匠6000多人,历时近400年;位于板闸镇的老淮安榷关,明清时期的常关税居全国首位,故有“天下第一关”之誉。
(来源:淮安发布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