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机器人、虚拟嗅觉、训练儿童专注度的神器、能帮盲人指路点菜的神奇拐杖、捍卫食品安全的“秘密武器”……今天,2018年微软“创新杯”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在南京江宁会展中心举行,各种惊叹、实用、充满科技感的“黑科技”汇聚一堂,解决人们生活所需。
据了解,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Imagine Cup)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生科技大赛。自2003年开办以来,有超过200万名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与,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本届最大的亮点在于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混合现实三大方向,历时7个月,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近5000名学子共提交了1000余件作品,最终36支队伍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
未来技术能“看”还能“闻” 面对全息影像虚拟烤鸡飘香
戴上VR眼镜,来到虚拟世界的侏罗纪公园,和巨大的恐龙擦肩而过,是不是很震撼?云南大学大四学生王瑞泽团队所做的,是将让这一幕更逼真。通过传感器,数字化虚拟森林里潮湿的空气、泥土的气息都让玩家能闻得到。继虚拟成像技术之后,虚拟嗅觉技术正在崛起。它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算出物质气味的“基因图谱”,通过信号处理系统、模式识别系统等的核心创新技术实现气味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传输以及终端再现。
王瑞泽现场演示了一只虚拟烤鸡,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烤鸡投射在水晶玻璃中,烤肉香味也一点点散开。“未来,餐厅菜谱可以更加生动,不仅立体,而且有味道。我们借超声波雾化技术,用食用级香精还原了食物的味道。”在医学用途,虚拟嗅觉技术还有更大的用途,配合传感器可以做出“电子鼻”。糖尿病人对着“电子鼻”吹一口气,“电子鼻”就能根据气息中丙酮等物质的含量,测出你是否患有糖尿病,准确率在90.68%。
机器人“中医”上岗 擅长针灸进入临床实验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针灸推拿学硕士徐天成,带来了一个智能针灸机器人。患者点开诊断APP,上面列出失眠、心悸、高血压等一系列症状,患者选出对应的不适症状,APP就会给出针灸方案。机器人会根据方案,找到穴位,开始针灸治疗。“从安全性考虑,目前只针灸四肢的穴位。机器人机械手上会有传感器,可以探测穴位,自我调整扎针的位置、深浅。目前我们已经得到日本一家知名制药公司的关注,他们在资助我们进行临床诊断实验。”徐天成说。
训练儿童专注度的神器: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小车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且患病率高达7%。常见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方法,不仅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且价格昂贵,给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
四川大学学生团队带来的“Attention it—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小车项目”,将电子小车不外置脑机接口相结合,通过提取人脑电波信号控制小车的移动,训练儿童专注度,从而改善儿童多动症病况。同时,家长还可参考App推荐的辅助治疗方案, 进一步提高儿童的治疗效果。
智能拐杖既能为盲人带路 还能语音点菜
成都中医药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开发了基于轨迹识别的室内外导盲系统,发明了一款供视障人士使用的智能导航避障盲杖,手柄内部嵌入MCU模块、6轴传感器、GPS、GSMGPRS 模块、语音提醒模块、震动模块、电源 、蓝牙,手柄上装有应急 按钮;撑杆上还有固定测距传感器,包括超声波模块和红外测距模块。盲人使用它不但可以安全出行,还可以语音播报路线,以及到餐厅点菜时识别菜单,实现语音实时播报。
捍卫食品安全的“秘密武器” :升级版手持式智能光谱仪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遇到的瓶颈问题,如检测步骤复杂,损坏样品,缺乏与业人员以及现场执法设备等,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毕晓琳团队研发了一种便携、对样品无损的、高度智能化的检测设备。他们在现有的手持光谱仪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结合物联技术以及智能鉴别技术开发一款基于云数据的手持式智能光谱仪,测量数据实时上传至云服务器,智能计算后返回结果,且数据能够保存以及云共享。其成本低、便携的优点,克服了无法现场测量和现场执法的的缺点,极大地简化了整个检验流程,方便非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和分析,能够大量配置给一线执法人员。
“智慧公交”来车预报更精准 为乘客提供“途中服务”
齐鲁工业大学“tuanyun”团队展示的“智慧公交”,是基于公交大数据为乘客提供全面的乘车服务,而不仅限于常规软件的“来车预报”,更有“途中服务”,如拥堵指数、 实时路径规划、到站提醒以及沿途的吃喝玩乐推荐。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智慧公交”还提供了包括APP、微信公众号、网页在内的全终端多入口的产品体系。 另一方面,和公交公司开展合作,利用 “Machine Learning”为公交公司提供“大数据分析”,目前已经做到来车预报和乘车用时预估准确度高于百度和高德地图。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黎明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