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过去有一句俗语,叫做 “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 这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句流行语。
那时的人们崇尚节俭,家里的东西坏了,绝不会一扔了之,总要想办法修好再用。 补锅钉碗、磨剪刀、补鞋缝衣 等等,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几乎都能修补。
时光飞逝,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这种“修补”的情形了。
壹
年近花甲的高霞华,是扬州高邮老城区一位专门修伞的师傅。从18岁起,他就在做一件事——修伞。长达42年的修伞生涯里,经他手修好的伞多达十几万把。
走过老城区的街头巷尾,走到一间老房子门前,透过窗户望去,屋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伞。一位身体硬朗的老师傅坐在店内,撑开顾客送来的破旧雨伞开始检修,一声吆喝 “修伞喽”,逗得一旁顾客哈哈大笑,他就是“伞医生”高霞华。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高师傅从小就师从父亲学习做油布伞、修伞。当初学做这一行是由于父亲年龄大了,高霞华闲暇时候就帮父亲做油布伞,主要为市面上那些卖水果的摊贩等做遮雨遮阳伞,还有就是一些老人、民间收藏者或是因拍摄电影、电视剧需要而慕名前来订制油布伞者。
1988年,高霞华所在的单位因经济效益差破产倒闭,而旧时的那种油布伞也几乎没有人用了,所以高师傅就摆了一个修伞的小摊。
由于他工艺细致、收费便宜,当地的居民都称高霞华是个好“伞医”。前来修伞的不仅有街坊邻居,还有人从车逻、八桥、周巷等地大老远地前来找他修伞。
但最令高师傅为难的是没配件,由于雨伞款式越来越多,零配件规格也各式各样,不少坏伞往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配件只能报废。
贰
顶着闷热的天气,弯腰低头,专心致志地忙着手中的活。两眼专注看着伞,手拿穿好线的针,一针针慢慢缝;使劲用老虎钳,压铁条;撑开变形的伞骨,再俐落地用 铁丝 束起伞骨,用铅片固定。
一盏茶的功夫,一把坏了的伞便经 一双巧手还原如初,让一旁来修伞的顾客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的雨伞,价格越来越便宜,几十块钱买的伞,没几个人拿来修。来店里修伞的人,要么是勤俭惯了的老人家,要么是有纪念意义或者价格昂贵的伞。
高师傅修伞的工具置放在工具箱内,显得有些冷清。他时常想起逝去的那个修补匠人的黄金年代 ,想起儿时,跟着父亲,背着小木箱走街串巷四处吆喝的情景。
那时,只要听见修伞匠的吆喝声,便有人送来残破的雨伞,修伞匠就在村口树下或人家的屋檐旁搁下随身携带的马扎凳,打开小木箱,在膝上摊开一块围布,套上袖套,开始展示拿手活计。
与现在的“修”相比,那时的修伞匠多数时候是在“补”雨伞。因为人们用的多是油布伞,竹子的伞杆,竹子的伞骨,只有伞面是铜色的“油布”,虽然有些笨重,但是撑起来很能遮风挡雨。
“补”伞时,支开雨伞检查破洞,修伞匠先在伞面上下破洞周围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再撕下一块竹纸,贴在破洞之上,再用刷子蘸着桐油刷一遍,纸便牢牢粘住了破洞。
如此这般再贴一块纸,再刷一次桐油,上边的刷完,再刷伞里面,重复三四次,雨伞里外修理得平平整整,俨然是一把新的雨伞。
那时用得多的是油纸伞,一户人家也就一两把雨伞,用得都格外小心,坏了就拿来修。对于贫苦人家,一把伞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常有的事。
在当时的扬州境内做伞的店铺,一共有十多家。然而,时过境迁,由于工艺复杂,使用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高邮高家传承至今。
叁
如今的高霞华,年纪大了,生意也淡了。至今还坚持修伞,更多的还是对42年记忆的留恋。
高霞华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一家伞艺作坊,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伞,能够将手艺传承下去。
匠人老去,青黄不接,这些老行当,即将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但是,无论何时,“修补”里面所蕴含的勤俭节约的美德,依然是我们需要继承的。
(来源/“海西头”微信公众号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