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据悉,苏州大学参加全国赛的30名学生全部获奖,4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3人获得二等奖,11人获得三等奖,2人获得优秀奖。
蓝桥杯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联合举办,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是国内行业认可度较高的 IT 类科技竞赛。本届赛事共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00余所高校的5000余名省赛一等奖选手,角逐蓝桥杯最高荣誉。
赛场变成“第二课堂”
蓝桥杯大赛的竞赛题目以趣味性、知识性、工程性、技巧性著称,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代表性问题为目的,主要考察选手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处置能力。
电子信息学院的大二学生杨晨,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专业课的内容是竞赛的基础,但竞赛还会包含很多专业课之外、更贴近实际应用开发的知识,也更能激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杨晨说,竞赛更注重考察个人编程实践的能力。
要想做到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并非易事。“明明算法和逻辑都是对的,但是数据传输一直显示乱码。”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王超同学回忆说,他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类困扰。王超曾独自连续十几个小时调试“串口传输”的问题,最后没能成功。“要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也要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以扩充知识面。”在老师的指导下,王超解决了难题,也学会了许多道理。
在参加此次全国决赛的30名学生中,有29名来自电子信息学院。赛前,学院开展了为期十个月的选拔培训,专业老师点对点指导,让学生的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去北京参赛期间,学院开展了“红芯计划”党日活动,带领参赛选手观看了升旗仪式,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了国家博物馆。“新时代的学生,要实现思想过硬和专业过硬。”学院黄远丰副书记时常勉励学生,希望他们在 “第二课堂”中能够实现“双过硬”目标。
为梦想“累并快乐着”
为了参加竞赛,参赛的同学通常要自学很多专业课之外的知识。平时学业比较繁忙,很多学生把自学时间安排到了晚上,搬到了暑假和寒假,甚至有的学生放弃了过年回家团聚的机会,继续留校学习。
今年读大三的于长周同学参加过两次全国决赛,经历了两次认真备考的过程。“每天晚上都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和代码。”于长周说,由于发挥失常,去年仅拿到了三等奖,这让他倍感遗憾。又经过一年的准备,考场上的他从容了许多。在得知自己获得一等奖后,他满面笑容地说:“太幸运了,终于消除了去年成绩不理想的心结。”
第一次参赛的大二学生赵亮坦言,赛前因紧张引起失眠,连续几天没有休息好。“完成比赛题目后还剩一个小时,困意太重了,一下子没撑住就睡着了。”虽然他是在疲劳“作战”,但没有影响到成绩的发挥,最终以全国第17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赛前熟悉了考场之后,天已经黑了。我们一行十几人骑着‘小黄车’赶回宾馆,看着他们的背影,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动:第二天的比赛结果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是我曾经与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为了梦想努力过、奋斗过。”王超感慨地说,这就是他坚持的动力。
(来源:引力播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