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芳华|张志祥:研究产业化 敞开胸怀打造世界先进交通技术

2018年06月01日 17:59:4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南京是全国的科教重地,53所高等院校云集于此,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

  无论身在何方,“南京校友”这个共同的身份总能把他们汇聚在一起。因为,他们的青春曾交汇于一座城,他们有着共同的“第二故乡”。

  广大校友们是南京“行走世界”的名片,也是驱动南京发展革新的浩浩力量。2018年伊始,南京踏上了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宏阔征途。应和南京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校友将资金、智力、项目带到南京,尽己所长助力这座古城的奋起。

  荔枝网、我苏网、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即日起推出“金陵芳华”栏目,与您分享校友们无法割舍的金陵情结,以及他们在南京的创新创业故事。


  (我苏网专稿 记者/杨艺 摄像/夏天) 很快,作为中国第一大跨径组合型桥梁的润扬长江大桥即将进入养护维修阶段。而拿下这笔2000多万大单子的却是一家年轻的高科技公司——江苏中路交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路交科”)。在润扬长江大桥工程开展之前,中路交科有条不紊地承担了南京大桥和四桥维修、咨询、设计方案。公司的创立者张志祥骄傲地说,“我们是交通行业第一家能以研究和产业化作为公司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公司。”

  中午,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创业者。白衬衫,短发,圆脸,语速极快。显然,在他的概念里,时间是按照分钟计算的——他刚从交通厅的一个科研会下来。

  张志祥,东南大学工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家、江苏省产业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专家、江苏交通100人才、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家、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路交科创始人、董事长。

  “戴着”红校徽 走了十年中央大道的东大学霸

  成为一家发展势头迅猛的高科技公司总裁,张志祥取得的成绩是不斐的——他已成为业内的中青年翘楚。他语速极快,谈起项目和技术来侃侃而谈,清晰的逻辑思维顷刻间流淌而出。

  唯有在提到导师和求学生涯时,他放慢了语速。1993年张志祥在东大读土木工程,1997年本科毕业。1997-1999年,作为最优异的学生,张志祥得以保研,师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蒋永生。毕业后的他进了省交通技术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和咨询工作。2005年在为期一年的出国访问后,张志祥回到东大读起在职博士,这次却是读了交通学,直到2009年毕业。

  1993年到2009年,在东大求学、出国交流又回到这片校园,张志祥是个不折不扣的东大人。“我和东大的情结很深,中央大道不知走过多少遍。既当过学生,还当过类似辅导员;既在土木工程学院待过,又到了交通学院进行跨专业学习。”那是一段短暂又漫长的时光。

  虽说一呆十余年,但导师的教诲是听不够的。“我是幸运的。两位导师都是泰斗级的人物。”张志祥的研究生导师蒋永生是东大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这位导师也正是影响了张志祥人生走向的人。

  “由于我是学土木结构的,考虑到基础专业的整体方向问题,我选择了偏道路方面的题目作为研究生课题。当时充满了彷徨,疑虑。但蒋老师告诉我:‘大土木’的学科理念是好的,国外就是把结构、力学的基础,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做,这对基础研究有好处。”正是蒋老的一席话让张志祥在博士深造阶段有了跨界到交通学院的魄力。

  说到博士生导师陈荣生,张志祥更是感动不已。当年已经七十多岁的导师,还一字不落地读完他的博士论文,并仔仔细细改了88个字……这对于当年的张志祥来说是震撼的。

  如今,蒋永申导师已驾鹤西去,校园生活不再。但张志祥留下了一枚东南大学的“红校徽”,代表他心目中东大严谨、求实的品格,那是张志祥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想让研究插上‘产业化’的翅膀”

  2014年,张志祥离开江苏省交通技术科学研究院。本来一帆风顺的研究机构工作,为何突然放弃?张志祥坦言,“原来的机构做研究一直想把咨询作为主要行业,但是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成果还须产业化。只有产业化才能实现研究的应用价值。不然于研究人员本身就是一种伤害。”那年,有这个想法的不只张志祥一个。

  于是,和几位合伙人一起,他们共同创建了中路交科,战略定位是“研发+产业化”,形成了“1+4” (中路研究院+中路检测、中路材料、中路工程、中路信息四个产业平台)的企业架构,力求通过这四个平台,将研究院做的课题迅速产业化。

  是东大出身,又是做自己的老本行,张志祥不会忘记母校的平台优势。平日的课题交流鉴定会和评审会让张志祥保持着和东大交通、土木学院的密切联系。中路交科研究院也成为了东南大学交通研究院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界和业界的交流碰撞出了极具应用价值的智慧火花:去年,他们让沪宁高速无锡到苏州东桥段的整体通行流量实现了从每日15万量到每日20万辆的突破!

  过去的做法是简单把路拓宽,车流量可变大。张志祥在和东大交通学院冉斌等三位教授交流后,提出一种新的理念:路不再扩建,通过主动的交通管理,如主动控制管理技术、交通安全管理技术、地影响养护等技术让车流更加稳定,车速更加均匀。一个大课题共七个子课题,东大负责四个,张志祥的团队负责三个,这也让团队拿到江苏省交通厅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奖。

  张志祥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学界的研究和产业化的研究本身有一段距离,如果能把两者的优势紧密地结合,自然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早期践行“两落地一融合”的人

  而像这样的合作从2014年创业开始就一直在进行。“2014年我们就在践行‘两落地一融合’的概念,当时南京提出,一手要搞研究机构,一手搞孵化。我们虽然没有这个提法,但是研究院和大学已然有合作,但没有签协议。”而今年,在“两落地一融合”的背景下,企业早早与南京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先进交通材料研究院,以期在分子结构等领域有所突破。

  搞研究合作的同时,张志祥尤其注重带领团队身体力行、锐意创新。去年,团队凭借“低烟尘温冷拌铺装材料和工程技术”项目,用一种新型的交通材料,解决了高速公路、过江大桥铺装材料拌和温度高、能耗高的问题,填补了国内该种材料的空白,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该项目也从上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路交科也成为了省科技厅历史上,拿到该项目的最年轻企业。

  2016年,张志祥获得了“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家”的称号。同时,企业也“拿下”了两大省级平台:江苏省科技厅的“钢桥面与隧道铺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发改委的“绿色公路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包容智慧  “让能做事的人一起来创业”

  公司成立四年以来,业务快速增长,产值和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张志祥说,企业中有很多高管是东大博士。企业的目标是打通从基础科学材料到工程材料到工程艺术应用到配套装备的全套产业链。

  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张志祥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高竞争力的团队”。南京高校源源不断给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这些人则成长为一个个企业合伙人。在交通行业,张志祥的团队第一个提出合伙创业,一期合伙10人,二期合伙达到54人。每个合伙人都持股。

  “不同于上海,南京具有包容的城市氛围,我们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也想做成这样的氛围。展开胸怀,让有志者、能做事的人都一起来创业!”

  今年,团队还承担了南京长江大桥和四桥的设计咨询和维修方案。他们将原本的道路贴砖改为树脂材料,施工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还保证了桥面色泽的保鲜度和耐久性。南京五桥的“超韧树脂混凝土铺装”方案也在筹划当中。

  很快,中路交科总部和研发中心将在江北新区建起。未来,计划在研发总部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绿色交通和智慧公路的研究。

  “南京打造创新名城也一样,最重要的是能敞开胸怀、引进人才,大学生是肥沃的土壤,如果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租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对南京引进创新人才有很大益处,南京也才能保有持久的活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