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节日是2017年由“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的,以倡导人们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其实,在海门也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海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在历史的变迁中多次经历了大自然的磨砺和考验。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前人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比较丰富的,留下了一个个时代的印记。据了解,目前我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46处,其中古遗址3处、古建筑22处、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19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场馆9处。余东古镇及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更是已经成为国家级名片。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民了解最多的是海门山歌。确实,这也是目前我市惟一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除此之外,各级保护项目还有很多,省级保护项目中还有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民歌;南通市级的还有葫芦工艺美术、海门山羊肉烹制技艺、通海布艺(色织土布)、戚家拳;在海门市级的保护项目中,还包括了通东利市、通东号子、海门童谣、竹编、海门灶花、跑五方、跳财神、徐氏锣鼓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大生三厂钟楼
余东老街
海门中学上校旧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戚家拳
海门山羊
海门山歌
保护措施多管齐下
这么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怎样保护和传承的呢?
在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我市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参与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国有收藏单位的藏品进行了认定及登记造册,目前已经构建了全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档案,实现了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文物行政执法监控平台也在试运行阶段,已经有8名义务文保员接受了岗前培训,定期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巡视,通过手机APP及时上传文物安全信息。各级政府也加大投入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维护和修缮。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更加丰富了。我市已经确立了12名南通市级(以上)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其中宋卫香是“海门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倪诗韵为“梅庵古琴”省级非遗传承人。此外,全市还建成了11个非遗传承基地,例如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就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海门山歌”的传承基地,南通颐生酒业有限公司是“海门颐生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基地等,还有一批中小学成为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市还专门制定了《海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为方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我市将建立完备的文物普查资料数据库,推进非遗数据库、资料库(图文音像)建设。通过“江海文化汇”数字资源系统实现文化遗产资料的管理和在全市网络平台上的互通共享、永续利用。同时命名一批海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培育一批非遗传承人。
对于市民来说,更可以共享这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市会搭建平台,举办海门山歌、通东民歌和沈绣、古琴、红木雕刻等非遗技艺的系列展示展演活动,会开展民俗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培育民俗节庆活动品牌等。江海博物馆等重要文化阵地以及张謇纪念馆、季方纪念馆、卞之琳纪念馆、王个簃纪念馆等名人文化资源,也将充分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中,让市民可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来源:海门头条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