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逐渐老去,为了不让这些瑰宝、遗产灭绝,南京将为濒危的非遗项目安排、招募2名以上常随学员学艺,并为其生活提供基本保障。6月13日,记者从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南京市发布《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记者了解到,到2025年,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数不少于200项、代表性传承人总数不少于400人。
时光流转,一些非遗项目濒临消失、活态传承困难。如何让这些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根据《意见》,到2025年,列入濒危项目名录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比例降低到 5%。对于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应根据项目保护单位申报情况,安排或招募2名以上常随学员学艺,明确学艺期间责任和义务,并为其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同时,还要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60岁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及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主要对象,根据传承人的年龄及身体状况,有序开展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真实、详细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技艺、工艺流程等。
记者了解到,到2025年,南京将组织开展不少于6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及评估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启动申报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工作。建立完善 "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名录 " 和 "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性保护项目名录 "。
此外,《意见》中明确,南京还将建立完善不少于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加快推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江宁、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区,在项目集中的街道(镇)、村落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建设,鼓励支持项目保护单位自行建设规模适合、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和传习场所。
对于非遗的认识,要从中小学生开始培养。南京将鼓励中小学校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社团、兴趣小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鼓励和引导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马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