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街,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东路,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一只凤凰落在这里,因此得名。鱼市街、同仁街、吉兆营、唱经楼、薛家巷、大石桥街……褪去历史光环的的丹凤街充满了浓浓的市井气息,道路两旁的梧桐树生长的毫无章法,各种店铺无论生意好坏也依然存在。
2017年9月,南京市开始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项行动,丹凤街、高楼门、安仁街、北安门桥开始实施道路整治。今年,丹凤街的那段路已经修好了,沉寂了8个月的丹凤街夜市终于又回来了。
之前红火的三牌楼、下关、马台街、夫子庙等夜市,近年来由于南京道路整治,几乎所有的夜市都逐渐消失,作为主城区最后的市井夜市,丹凤街夜市的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谁都说不清。“这里存在一天,我们就干一天。”成了很多摊主最后的心愿。
丹凤街,从天黑开始苏醒
从下午五点开始,摊主们就陆续蹬着满载货物的三轮车来到自己摊位前,小桌板打开一支,摆上货品,店面就开起来了。不少老板自嘲着说:“太久没有来摆摊了,架子都快不会搭了。不过看到了不少之前熟悉的摊主伙伴,还挺开心的,相信顾客会慢慢回来,生意会好起来的。”
到了晚上七点,城市霓虹初上,丹凤街大石桥路口,那些夜色里亮起的灯光,照亮五花八门的摊位,透着粗糙温暖的质感。
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下岗职工纷纷开始寻找出路,有些选择做一些小生意在丹凤街这一段摆起了地摊。2002年,丹凤街夜市进入了黄金时期,每到晚上,道路都被逛街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但最近几年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很多摊主选择了另谋出路。这次夜市虽然重新开张,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盛况。
如今的丹凤街夜市只有100多米,从鱼市街的人行道上,一直向北延伸到大石桥街,拥挤着几十家地摊。在这里,你可以买到衣服、玩具、电风扇、锅碗瓢盆、凉席,也可以纹身、打耳洞、手机贴膜等,沿街的各类小商品,应有尽有。
这里头,大多数是个体户在卖小百货和当季衣服。摊位前,刺眼的白炽灯光,投落在货品上。狭窄的过道上,往来各式各样的人,民工、学生、白领、社会青年、附近住户······很多路过的人,东瞧瞧西看看,也不是非得买上一件两件,就是图个热闹新鲜。
“这个拖鞋怎么卖啊?”
“你喜欢就30块钱,这个是现在最流行的哦,刚拿的货,很好卖的。”
“挺喜欢的,能不能少点啊?”
“最少25块,要不要!”
“还是有点贵,老板20块钱怎么样?”
……
软磨硬泡到最后,特别是快到收摊的时候,很多老板都会松口:拿去拿去,不赚你一分钱,就当给你带的,下次来多照顾生意。
“袜子10元7双”、“衣服裤子清仓10元一件”、“贴膜10元一次”、“特价区25元一件”…… 摊位上的商品大多明码标价,即使这样,讨价还价声,还是不绝于耳。
那些发生在丹凤街夜市里温暖的故事
记者在夜市里发现了一位拥有两个身份的摊主,夜晚他的身份是贴膜摊的摊主,白天他的身份则是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
经过简单了解,律师姓张,2007年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法律系,毕业时先在企业找了份工作,工作两年后开始边工作边准备公务员考试,每年都进面试,但是命运好像总在和他开玩笑,公务员成功的道路总是败在了面试这一关。
抱着当不了公务员就去干律师的心态,他在2013年开始准备考司法考试。“好在最后结果还不错,通过了司法考试,获得了律师执业资格证书,也去律所上班了。后面可以独立接案办案,机会越来越多,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张律师感慨地说。
“放心,如果贴的不好来找我,包换!”这是听他说的最多的话。“我手艺还不错,老客户还会给他们优惠,回头客自然不少。”2013年开始摆摊,早几年生意还不错,每天的营业额还有五六百,月入能上万。但随着淘宝等电商的崛起,生意渐渐不如从前了,现在每月的营业额只有三四千。问及是否会继续干下去,他明确表示:“会的,只要夜市还在,我就在。”问及这么多年是否迷茫犹豫过?他坚定地看着我:“犹豫和迷茫?闲的人才会想这些,我不会,因为我没有时间。
在夜市里还有一对夫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一个卖袜子的摊位。记者借着买袜子,上前去拉了拉家常。了解到袜子夫妇已经在这里摆摊摆了几年,原本是在夫子庙摆摊,后来夜市被撤,才辗转到丹凤街夜市继续摆摊。夫妇俩来自农村,孩子在老家读书,他们来城里打工,“我们辛苦点没关系,只想尽我们所能给孩子最好的。”
夫妇俩白天在外面打打零工,晚上就在夜市摆摆摊,收入还算凑合。一开始选择卖袜子是看袜子成本低,投入资金少,需求量大,就去袜子市场批发了几千条袜子开始摆摊,成本大约在每双0.8元的样子。“袜子在冬天比较好卖,卖的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六七百。夏天的话,因为最近夜市才开不久,很多人不知道,每天也就赚个一两百块钱。”问及还会一直摆摊摆下去吗?他们害羞且肯定地说:“无论有什么困难,我们俩都会一起面对,为了老人和孩子嘛,不会放弃的。”
即使夜市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即使只有附近的居民带着小孩来照顾生意了,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那种简单、又很便宜就买到的快乐。在灯火酒绿的南京城里,让这种最纯粹的热烈,静静藏在巷子里吧,在无数个交叠的日与夜,你走过它,只觉得熟悉又心安。
那些我们印象中的南京夜市
三牌楼夜市
曾经的三牌楼夜市是南京城内最大的夜市。这里依托着周围众多的学校和办公楼,有丰富的客源。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闲散的学生和上班族们常常成群结队地出现,在露天棚子之下,撸上几盘香喷喷的串串,吞下几只肥嫩嫩的小龙虾,罢了,一瓶冰啤酒下肚,好不痛快。
现在来到三牌楼夜市,只能看到沿街的水果、小龙虾、烧烤等固定店面,唯一有点像夜市的,就是路口处仅有的几处零散移动摊位。在淘宝还不流行的年代,三牌楼夜市陪伴了我们很多年。虽然它让道路有些不畅,显得有些吵闹,但没有它,我们还真的会不太习惯。
我猜,你肯定想它了。
(图片来源网络)
狮子桥:我想出现在你的朋友圈里
狮子桥是南京的几大步行街之一,不少传统南京小吃店和饭店驻扎在里面。除了“南京大自牌档”、“狮子楼”等大型连锁饭店,也有不少台湾小吃、日料、烧烤,尤其是奶茶、汤包、鸭血粉丝等小点开在两边,狮子桥的步行街长度不到 100 米,短短的一条步行街两旁挤进去上百家美食店。幸而中间比较宽,目测得有 20 米,这个部分当然要利用起来,于是撑着棚子又摆进去不少店面。
现在的街道宽阔洁净、灯光五颜六色、小店装潢考究、连芒果都被精心切成花的形状,小年轻们可以举着自拍杆从街头拍到街尾,360 度无死角。每天的旁晚时分,都能看到游客们从旅游大巴下来,轮番的与狮子桥的牌坊合影。合影完毕,走进南京大牌档,吃一顿传统南京食物。深夜,商家陆续关门,狮子桥完成了自己一天使命,装点了成千上万人的朋友圈。
(图片来源网络)
夫子庙夜市:怀念的老味道
夫子庙作为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相比其它夜市,商业化程度较高。当游客们举起手机相机拍照时,这里的美食师傅们不会像在别处的摊贩类夜市,对于被记录有所顾忌,反而会热情地和顾客互动,有时还会说句 " 这里不准拍照哦 " " 拍了照就得买哦 " 调侃游客,再哈哈大笑化解一瞬尴尬,这是舌尖上美味互动之外的东西。
近年来,南京诸多“老字号”的夜市都在城市规划中消失了,关于夜市,每个在这里路过逛过吃过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记忆和故事,而正是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和故事才让夜市变的生动起来。你是不是也在怀念那些消失的夜市呢?欢迎大家来和我们互动,一起分享那些关于夜市的趣事吧!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