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辉煌发展的四十年。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中国铁路跑出了令人惊喜的加速度。40年光阴流转,诸多的发展与变迁让我们从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开始说起。
张修民是常州火车站的退休职工,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的书房就是他的收藏小天地。邮票、粮票、古钱币等各类票证被他分门别类、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其中占比最大的要数铁路票证。
上世纪90年代,张修民在常州火车站担任售票员,当第一张站台票出现在票房时,引发了他收藏铁路票证的兴趣。至今,他已收藏了上万张火车票。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铁路客运采用的卡片式火车票,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尺寸比如今的车票要小。上下车的区间、票价印在车票正面,乘车时间、车次以及座位号则由售票员贴在背面。这张1978年从广西的金城江乘坐火车到凤凰的全价票,价格是3元8角。
改革开放后,张修民负责售卖常州往北方的长途火车票。当时没有电脑,相关的铁路线路、里程全靠售票员记在脑中。
当了18年售票员,张修民见证了铁路票证的变迁。1996年,我国铁路系统开始实行电脑售票,火车票也更新为纸质电子票。从此“一窗有票、窗窗有票”,信息同步联网,售票的效率大幅提升。2007年,上海铁路局率先发售磁卡车票,此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优化,再发展为今天信息量更全、更智能的火车票。
回忆起当时简陋的售票厅,张修民说即使十几个售票窗口全部开放,仍是人山人海排着长队。最忙的时候,他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而如今修葺一新的售票厅,即使在最繁忙的春运期间,也很少见到人满为患的场面。有数据显示,目前常州火车站的网络售票占比已经达到70%以上,旅客通过手机购票,再用身份证轻轻一刷,不用迈入售票厅半步就能便捷乘车。随着铁路建设的大力推进,一张小小的火车票,也为常州人打开了更大的出行半径。
77岁的周克明是一名老兵,上世纪六十年代,20岁出头的他第一次坐火车,从常州去上海。
入伍后,周克明外出执行任务,乘坐火车的机会也多起来。除了青海和西藏,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改革开放初期,从上海到新疆,火车走了六天六夜。
退休后,周克明因为旅游又频繁地和火车打起了交道,高铁带给他的速度和舒适感让他感慨今非昔比。几十年前挤在棚车里的年轻军人不曾想过,有朝一日,从家门口出发,乘坐动车组列车北到哈尔滨,西到兰州,南到昆明、深圳都能实现当日达。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变化仍在发生。今年,常州在现有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将开工建设苏南沿江高铁,并加快常泰铁路线位规划研究,在建高速铁路总里程达94.7公里。与此同时,常州火车站南广场改造也将进入第三阶段,打通南北站房的天桥将在施工结束后实现贯通。你我既是交通的参与者,也是这一切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