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 “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江苏海门,为何双拥之花常开不败

2018年06月16日 11:55:54 | 来源:江海明珠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随着传统端午节的来临,近日,江苏海门市余东镇戴青山村委与某雷达站官兵开展“粽意情深,军民同乐”活动,军民一起包粽感受端午文化,共迎端午佳节。据了解,这已是戴青山村委与雷达站连续第四年开展军民端午联谊活动了。

image002.jpg

  (军民包粽迎端午)

  海门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海门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首首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壮美诗篇。

  1984年7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共和国第一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在这里诞生,成为全国双拥的海门现象。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海门人民弘扬首创精神,不断创新双拥思路,拓展双拥领域,丰富双拥内容,搞活双拥形式,走出了一条以感情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教育为先导,以机制为保障的双拥新路。

  与时俱进的拥军优属机制

  “要像一百年不打仗那样去抓经济建设;要像明天就打仗那样去建设强大国防”,今天已成了海门市委市政府新时期开展双拥工作的一种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海门“军人家庭服务中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关键时刻,海门市委市政府态度非常鲜明:“经济体制要改革,双拥传统不能丢;公有企业要改制,服务中心不能撤;利润效益要讲求,双拥经费不能少。

  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海门及时出台了确保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继续发展的9项措施以及《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决定》等20多个文件。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接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优良传统相统一的拥军优属改革体系,努力推动军人家庭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从海门市四套班子到全市各部门、各区镇、各村子,都把拥军优属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做到和平不忘安全、发展不忘国防、履职不忘武装,重点做到“四个尽”:在支持部队现代化建设上尽责、在丰富军民精神文化生活上尽心、在维护军人合法权益上尽职、在提升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上尽力。

image004.jpg

  (海门市委、市政府慰问驻海部队)

  近几年来,海门坚持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累计投入1.7多亿元、划拨600多亩土地,建成了全省县级市中首屈一指的军事指挥中心,改善了海防第三团和边防派出所营区面貌,新建了消防指挥中心,购置了高层云梯消防车等装备,新建武警大楼、海警大楼,并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建成了“一个中心、六大系统”战备训练指挥平台等,大大提高了驻海部队信息技术的保障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建设江海特色现代文明的花园城市进程中,海门坚持城乡统筹、军地一体,投入资金重点实施了驻军营区设施配套工程、道路连通工程、绿化美化工程、信息网络工程、交通便利工程、文化军营工程、菜篮子工程等7大工程,建设花园式营房,打造标准化宿舍,有力改善了官兵居住条件。让改革成果惠及部队,让发展成果与官兵共享。

  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光荣的人

  海门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部队的同时,始终把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在保障和满足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正当要求上动真情、办实事。

  他们不断完善优抚政策,制定了《关于提高全市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通知》、《关于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了资助参保、医疗优惠、医疗报销、医疗救助、优质补助和慈善补助“六位一体”的重点医疗保障机制。

  海门实行义务兵优待金城乡一体化发放制度,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比省定标准高出5个百分点。

  海门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优待标准两大自然增长机制和实施“老复员军人战功奖”,各类抚恤补助标准均高于南通市平均水平。

  在遵照政策安置的前提下海门设立自谋职业奖励金制度,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高于省定标准。同时,大力实施“全员培训、政府埋单”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累计培训退役士兵1000多名,退伍军人免费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

  坚持随军家属指令性安置和货币安置相结合,安置率达100%。

  在向实现高标准小康的进程中,海门各乡镇、园区都创办了“优抚对象奔小康培训中心”,广泛开展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送劳力、送项目活动,千余军人家庭成为种养专业户,近千军人家庭办起了小微企业,有500多户成为致富明星。

  对待极个别的特困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荣立二等功而生活特别困难的退伍军人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重点帮扶对象。

  让最可敬的人成为最光荣的人,让最辛苦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在海门已成为现实。海门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市”光荣称号。

  2013年,海门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县级市与井冈山茅坪新村开展“联学创新理论、联创先进组织、联建文明建设”的“三联”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帮助茅坪新村实施道路硬质化、危桥安全化、水网通畅化、公墓标准化等实事工程,让海门双拥大旗飘扬在井冈山上。

  双拥之花常开不败的奥秘

  从首创“军人家庭服务中心”以来,海门一届届地方领导、一代代人民群众、一批批部队官兵接力传承,创造了一个个海门双拥品牌。

image006.jpg

  (军民鱼水情)

image008.jpg

  (海门港新区组织民兵点验)

  从“故乡指导员”到“双拥基金会”、从“军人家庭奔小康培训中心”到“科技拥军服务中心”、从“挥军优属协会”到“拥军优属志愿队”、从“军地法律咨询服务部”到“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中心”……不断为双拥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012年,海门市区划调整后,村级组织减少了,拥军对象任务却在增加。为解决这一矛盾,海门采取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农村、街道居委会设立400多个“拥军服务岗”,有6万多名志愿者参与为辖区军人家庭服务,确保了双拥工作的常态化。

  如果说海门“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的新创举,那么海门“涉军维权”工作则是新世纪飘扬在神州大地上的一面鲜艳旗帜。

image010.jpg

  (人民网曾推出专栏报道海门双拥工作经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成了拥军优属的一个新的聚焦点。海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涉军维权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范畴、纳入社会创新管理目标考评体系。

  海门建立的“组、办、庭、站、所”维权工作组织模式在江苏首创,形成了横向到党政军各部门,纵向到市乡村三级的维权工作网络,打牢了维权的组织基础。

  在涉军维权中,市法庭坚持快立、快审、快执行、快回访、快反馈,立案、审理、结案、执行“四优先”。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做到“一个大门进来,多个窗口服务,一幢楼内解决”。  海门市还开辟了网上维权绿色通道,做到问题网上反映、调解网上指导、维权网上完成,使涉军维权更快捷、更方便。

  据统计,几年来,海门先后发放“法律援助卡”2万多张,组织法律进军营活动50多场(次),受理的207件涉军案件和纠纷百分之百得到解决,累计为军人军属挽回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南京军区、江苏省军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海门涉军维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转发了其经验做法。中央和地方的相关媒体报道了海门的经验。2014年4月29日,解放军军事法院和南京军区政治部联合调研组专程到海门调研涉军维权工作,对海门涉军维权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海门成为首届“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海门人武部受到中央政法委和总政治部联合表彰。

  形成全民拥军的文化自觉

  海门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为开展国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紧紧围绕“与全民教育融合,推进教育对象全员化;与先进文化融合,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与时代发展融合,加快教育阵地现代化”,形成全民拥军的文化自觉。

  突出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三大人群,实施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六进”工程。

image012.jpg

  (帮助官兵培训实用技术)

  海门不断加大教育阵地建设,投资一百多万元建设了国防教育基地,先后把海门城市规划展示馆、张謇纪念馆、海门烈士陵园、叠石桥家纺博览馆、双拥文化广场等建成了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场馆,近三年来,接待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

  群众喜闻乐见的“海门之夏”每年举办20多场,插入了很多与国防相关的文艺节目。遍布城乡的40多个民间艺术小分队,成了国防教育的轻骑兵,自编自演了许多国防教育的优秀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国防教育知识。

image014.jpg

  (海门每年组织中学生开展军训成果展示)

  与此同时,海门市紧跟形势、紧贴实际,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富民强市与兴武强兵的有机统一,从经济、科技、交通、人才等方面推进了一系列军民融合发展措施,全市共有12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军工单位建立了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其中,通光集团、华海船舶等企业与军方与展开了技术合作。

  海门还组织开展“学典型事迹、走典型之路、创典型业绩”等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拥军优属企业家潘达新、海门街道海南社区社会组织拥军等先进典型,发展了中南集团、希诺公司等基层拥军新典型,培育了通光集团、兴达贝妮梦等军地融合式发展先进企业。近年来,该市共表彰110个先进单位、164名先进个人。

image016.jpg

  (海门希诺实业向部队官兵送上希诺定制的军旅保温杯,并开展了消防安全共建活动)

  除本市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外,手机报、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成了海门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频率的宣传教育局面。

  子弟兵倾情建设第二故乡

  群众把官兵当亲人,官兵把驻地当故乡,真诚回报第二故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为海门实现“两个率先”出力流汗。

  驻海部队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服务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他们与驻地20多个单位结成共建对子,实施国防教育共教、社会治安共防、富民强村共抓、公益事业共办、重险难事共帮等“五共工程”。近5年先后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3万多人次,车辆装备2千余台次,参与城市绿化造林、河道整治等1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他们充分发挥重大任务的突击队作用,特大灾害冲锋陷阵、重大活动保驾护航、突击任务连续作战。在支援省道335线“百里生态建设”中,5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吃住在工地连续奋战,高标准完成任务。近五年来,他们出动13.5万人次,参与灭火、搜集遇险活动和青奥会、亚青会、省运会、远海护航等重大活动,抢救被困人员624人,抢救财产价值超9000万元,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

  他们充分发挥军民关系的连心桥作用,连续多年开展“双带双扶”活动,先后为50多户困难群众捐款5万多元,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积极参与“一对一”助学活动,先后帮助526户农民脱贫致富,帮扶困难学生1300余人,其中有400多人上了大学。

image018.jpg

  (学生进军营接受国防教育)

  他们充分发挥和谐构建的先行军作用,先后为地方党、政、群团军训122批次,作国防教育讲座20多场次,受教育者超过万人。与地方共同建立“军警民社会治安联防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没有驻军官兵的有力支持就没有海门美好的今天,已成了海门干部群众的共识,凝成了海门军民难以割舍的鱼水深情。海门也因此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的称号,八度蝉联“江苏省双拥模范城”。

image020.jpg

  (海门企业组织员工与消防官兵共度端午)

  今年4月份,《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发布了“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榜单,海门市名列其中,位居第27位,苏中苏北第一位。

  江海孕育未来,梦想展翅飞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门军民正响应时代呼唤,汇聚强大合力,促进融合发展,不断书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崭新篇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