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要进入无人驾驶时代了?昨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成立的苏州万迪人工智能有限公司,亮出了其在无人驾驶车辆领域的首款产品,一款可以自动“认路”,而且遇见障碍还能灵活闪避的中低速无人驾驶车。
据悉,该技术已在美国和新加坡通过了多次开放道路零事故实验,安全性极高。现在呢,已在苏州规划了阳澄湖半岛等专门的封闭式试点区域。
记者亲身体验
拐弯、调头、上坡……在苏州万迪,一辆搭载了团队最新研发成果的 无人驾驶高尔夫球车灵活地完成了普通汽车的操作 。
当记者挡住了它的去路时, 这辆无人驾驶车还会停下来闪避。
据万迪中国技术负责人杜新新介绍,这项无人驾驶技术最大的优势 是自主研发的独特算法 。“通过算法,我们模拟出周边环境的地图。开着这辆车 在周边走一到两遍,无人驾驶车就会‘记住’地图,以后会按着地图走 。”
拉起车子前排坐垫,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的铁皮容器,一切信息都是这个金属盒子在处理,它 相当于无人驾驶车的“大脑” 。
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一向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点,技术团队进行了大量攻关。
以避障为例,目前大部分无人驾驶技术采用多线激光雷达来监测障碍物,而万迪的研发团队却选择单线激光雷达。 “单线激光雷达每次反馈的数据少,无人驾驶系统的‘大脑’可以快速做出决策。”
据介绍,单线激光雷达的扫描频率达到100赫兹/秒,这意味着它一秒钟可以对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做100次监测,而“大脑”1秒钟能相应地决策100次。多线激光雷达每扫描一圈,生成的信息特别多,但电脑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多线激光雷达只能达到10赫兹/秒,只能对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做10次监测。
一辆无人驾驶车需要在顶部、车前部和车尾累计装4个单线激光雷达。车辆避障通过车前部的一个雷达和车尾的两个雷达来实现。
其中,前雷达能检测到100米开外的障碍物,后雷达最远可检测到10米以外的障碍物。此外,单线雷达还能在目前技术水平上实现低成本快速部署。
“我们这套系统能跨平台应用。不管是单人电动车、电动轮椅还是轿车,都可以使用。”目前,苏州万迪的技术适用于时速在70公里以下的中低速无人驾驶车,其应用场景包括校园、景区、社区、度假村等等。据悉,目前已有知名企业投资该项目并订购了样车。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马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