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又到端午。今年的端午比较特殊。小长假的第二天遇上了父亲节。当传统节日遇上了现代节日,要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呢?
名家笔下的端午节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如同一个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还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总是充满文学情怀与民俗趣味。让我们走近梁实秋、汪曾祺等名家,通过他们动情的笔触感受不一样的端午……
汪曾祺: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谈到作家中的“吃货”,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汪曾祺对家乡的咸鸭蛋赞不绝口“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沈从文:湘西小镇有赛龙舟和捉鸭子
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在其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
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沈从文《端午日》
梁实秋: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
梁实秋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不仅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类的家常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谈及端午,作为“吃货”的梁实秋更是直接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梁实秋《雅舍谈吃》
迟子建:童年曾对屈原传说心生疑惑
女作家的笔下的端午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在迟子建的《故乡的吃食》一文中,写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有甜、咸两种口味。
在写到自己听父亲讲解端午节有关屈原的传说时,她还曾心生疑惑:“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
父亲那时爱跟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我那时一根筋,心想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我们一顿不是至少也得吃两道菜吗!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苏童:怀念祖母在我脖颈上挂“小脚粽”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祖母贫苦一生,留给孩子的东西,也不过是一捆一捆的旧粽叶,挂在门楣上沙沙沙地响。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祖母挎着竹篮走过横七竖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我们站在湖边的黄沙地上望着四处可见的苇丛,然后赤脚涉过一片浅水,走进最南面那丛芦苇里。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叶。
——苏童《祖母的季节》
张恨水:“粽”有“高中”的好彩头
“粽”与“中”谐音,自古以来就有“高中”的好彩头。端午节正值毕业季,小小的粽子饱含着父母对子女殷切的期盼。张恨水在《现代青年》一文中,也描写了一段有关粽子的故事……
倪洪氏斟了两杯茶,让他爷儿俩坐着,把粽子和糯米糕移了过来。计春笑道:“这一早东西都预备好了,多谢干娘费心。天还没有亮,你先吃两个粽子罢。”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个粽子,将棕箬剥了,用筷子夹了蘸好了糖,然后送到计春面前来,笑道:“恭喜你今天毕业,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总是要吃一个的。这是好口气,以后你还要高中呢。”计春接了粽子吃着,笑道:“干娘还是这种旧脑筋,以为读书的人,都是像从前三考一样,赶考中状元。我和爹爹早说好了,初中毕业以后,我就去学工……”
——张恨水《现代青年》
《红楼梦》:元春端午给宝玉赠扇
在《红楼梦》中,端午节被正式描写的细节很少,只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提到过,“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同时在第三十回提到节前的那天“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不过,对于“端午赠扇”的习俗,小说中倒是描写较多。《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元春“端午儿”前给亲人们“赏节礼”,给宝玉的便有扇子。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曹雪芹《红楼梦》
彩蛋~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殊不知,“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也在过端午。快来看看吧~
泰国
最重要是吃粽子
在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泰国的华人华侨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泰国的粽子既有单个儿很大的,也有小巧玲珑串成一串的,大部分是咸味的,里面包腌猪肉、咸腊肠、蛋黄、虾米、香菇、栗子、白果等馅料,并用竹叶来包裹。还有一种咸粽,泰国人喜欢做成鸡蛋大小,拿来蘸砂糖吃。
柬埔寨
布袋粽子用刀切
每年的端午节,走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街头,随处可见售卖各色粽子的餐馆饭店和流动摊贩,其中既有华侨华人,也有当地人。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越南
五彩编线求吉祥
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驱虫。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而且,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新加坡
邀请世界赛龙舟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是一个驱邪避毒、祈求健康的节日。端午节前后,新加坡的东海岸公园会举行精彩的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队伍云集于此,一较高低。
俄罗斯
举办大型龙舟赛
随着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俄罗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兴趣十足。2004年中国农历端午节前夕,别开生面的比赛——端午龙舟大赛在俄罗斯拉开战幕。这次有趣的比赛共有60支队伍、600多名划船手参赛,龙舟赛的路程为250米。这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届龙舟大赛。
端午啥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香粽遇父爱 双节咋过中国人过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放眼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端午习俗都略有不同,但是“吃喝玩乐”总是不可缺少的。吃粽子、打马球、立蛋、射粉团、龙舟赛,古人的端午节热闹有趣,俨然是一场欢乐嘉年华。而现代人也不落后,把起初的米粽发展到猪肉粽、腊肉粽等口味,甚至将赛龙舟传承为一场场精彩的国际赛事。
精彩水上竞技激情不断
娱乐项目:赛龙舟
端午龙舟赛是古代一项重要赛事,还有许多关于端午划龙舟的传说,而说法最广的莫过于诗人屈原死后,楚国百姓为了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争先恐后打捞其真身,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南方水域广阔,具有水上龙舟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景区的建设,如今在北方城市也可以看到各种龙舟赛。
买盒粽子给父亲
时尚美食:吃粽子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夕,家里的老人就开始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如今,已经很少有家庭自己包粽子,但是往往一到端午节,香喷喷的手工粽子总是让人们想起“外婆的味道”。
据记载,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唐朝,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古人吃粽子也吃出了时尚,诗人苏东坡就说过“时于粽里见杨梅”。可见,粽子在古代就已经从传统的白米粽子发展到包多种馅料。
这个端午小长假,买上一盒“暖心”粽子送给父亲,让他在节日中感受来自子女的温暖问候。
把鸡蛋立起来有好运
古代端午节,娱乐项目除了龙舟赛以外,打马球、立蛋等则适合于全民游乐。打马球是端午娱乐项目之一,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在唐代的长安城中,就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欢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则更是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而立蛋也是古代端午节的游戏之一,据说端午节当天正午十二时,若能把鸡蛋立起来,则会带来好运。
养生有讲究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正如中医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可以利用大自然充盛的阳气来调养体内的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中都蕴藏着古人养生的智慧哦。
吃粽子
首先包裹粽子的叶子多是竹叶或苇叶。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止惊悸、退虚热的作用,苇叶性平,味甘、涩,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通淋之功,中医认为,端午节后,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发生,而此时常用竹叶和苇叶,可以起到解暑除烦的效果。芦苇叶、竹叶是名副其实的一次性绿色食品包装。一经高温蒸煮,不仅为食物增添一种清香之气,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了。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等作用,《本草经疏》记载:“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作为辅料的红豆能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大枣更是药食同源的宝贝,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
粽子虽然味美但不宜多食,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粽子,不要吃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黄瓜等,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以及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胀气;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饮雄黄酒
各地都有在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雄黄,作为药用,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等。雄黄酒涂抹在小孩面庞、耳鼻、额头及手足心等处,目的也是使孩子们免受毒虫、蛇蝎伤害。雄黄酒多饮易中毒,因此应引起重视。
挂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常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祛风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醒脑通窍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