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2018-2019学年(秋季)新生班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招生期间,老年市民报名踊跃,依旧出现了部分热门专业“一座难求”的现象。据报道,常州老年大学正在进行学分制的课程管理办法改革,将改变个别老年学员不肯毕业的现象。为何这些老年学员不肯毕业?他们的学习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收获?老人求学“一座难求”,究竟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缓解这样的窘境,更好地满足老年学员“老有所学、学有所成”的需求呢?
本期三人谈嘉宾:
吴伯瑜 天宁区老年大学名誉校长
韦 景 常州老年大学学员
主持人:车玉
访谈时间:6月13日
《老有所乐》 美术方舟供稿 倪铭 作
求学圆梦早列入养老计划
主持人:你和你周围的同学为何选择上老年大学?
韦景: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不是受限于经济条件,就是受制于工作原因,还要照顾子女,我们不得不放弃曾经的追求,或是梦想。如今,我们已慢慢退出了工作岗位,回到了家庭。可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不是在外读书,就是刚刚工作,还没有结婚,或是没有孩子。我们几乎完全闲在家里,无所事事。虽然上了年纪,但还不至于老眼昏花,我们就想抓住这个时间,追求年轻时的梦想。而且,当今社会变化太快,如果一直守在家,只接受报纸、电视或网络的资讯,我们仍旧感觉与社会脱节太快。我们希望能与年龄相仿、没有代沟的朋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老年大学提供的很多课程,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吴伯瑜:上老年大学的学员,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很大一批学员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追梦、圆梦,跟上时代步伐;二是,为了健身、修身,活出精彩人生。过去,他们无法选择。现在,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追回逝去的时光。其实,这些学员还是内心要强,想继续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有一部分学员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他们或是孩子离家求学,或是老伴不幸离世,或是弟兄年长分家,种种变故令他们觉得去日苦多,来日恨少,就想找个地方寄托人生。在老年大学,他们有了新的目标和朋友圈,也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主持人:目前,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学员,有怎样的特点?
韦景:近两年来,新学员的年龄越来越年轻,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过去,多数是60周岁以上的学员。现在,很多人刚满50周岁也涌进了老年大学。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员对养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对家庭的依附感相对少了很多。他们认为子女不是私有财产,不想为了过去的付出,就要现在的回报。他们不完全寄希望于子女的赡养,觉得应该放手让子女自己去生活,同时,也为自己留出自我实现的空间。因此,这些学员并不是因为孤独、无奈才选择老年大学,而是早就有了对老年生活的规划和准备。而且,他们还希望用自己坚韧的学习劲头,引导子女的学习和工作。
吴伯瑜:目前,老年学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低。学员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可以学得更好、更快。不过,老年大学的入学门槛还是很低。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认真的学习态度,每一个学员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戏曲专业,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学员就表现出极好的天赋,成绩出色。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女学员多,男学员少,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专业和性格的影响。比如,男学员几乎很少报名声乐、舞蹈类专业,主要集中在书法、摄影等专业。不过,总体的男女比例大约是3:7,有时甚至会是2:8。造成男女比例悬殊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学有所乐更期望学有所成
主持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学员在学习中有怎样的表现和特点?
韦景:我们不像年轻人,要竞争、出人头地。因此,绝大多数学员选择学习的内容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增长生活的乐趣。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我特别佩服一名学员,她因为经常摆弄孙女留在家里的一台简易的旧电子琴,对弹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来到老年大学学习弹钢琴,一弹就是8年,如今已经弹得有模有样。还有一位学员,钢琴弹得相当好。我们一直以为她有基础,也有大把时间练习。其实不然,她日常不仅要照顾身患重病的老伴,还要照顾外孙女,一个人承担着所有家务。她就在把全部家务料理妥当后,再用所有剩余的时间练琴。老年人学些东西真的不容易。不仅不饶人的年龄限制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而且,琐碎的家务事也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精力。可是,很多学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坚持利用碎片化的点滴时间抓紧学习和练习。并且,学员们还积极地互相扶持、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吴伯瑜:老年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已经远不如年轻人。可是,这些学员是真正自己要学,因此,他们认真和执着的学习态度,往往超过了一些年轻人。不过,年龄越大,学习能力下降越快,尤其是记忆力。很多学员不是学不会,也不是学不进,而是记不住。因此,我们往往不安排考核环节。老年学员有很强的自尊心,爱面子,也不服输,简单的考核也会让他们过分紧张。教授他们有时要像对小朋友一样,不能太严厉,需要多鼓励,多表扬。由于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学员的表现总是参差不齐。因此,老师会充分考虑学员的接受能力,不会采用统一且专业的评判标准衡量他们的成绩。对于他们而言,参与,即是成功。
韦景:由于现在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对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员已不限于学有所乐,更渴望学有所成。因此,他们会主动要求向老师汇报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要求老师增加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使他们有学习的压力、进步的动力。
主持人:在老年学员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关注什么?
吴伯瑜:学员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一根紧绷的弦。学员在学习中出现身体不适、突发疾病的情况并不少见。总有个别学员,宁可隐瞒身患重症的病情,也要坚持学习。他们不愿意活在病患的痛苦中,或是期望通过学习分散注意力,或是希望掌握养身延年的方法,更是为了享受被需要、有价值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相比学习的收获,一些老师担心学员学习太辛苦,更关注他们的心情和身体的状况。
“一座难求”未必因资源不足
主持人:这些老年学员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韦景:有太多学员,学着,学着,就不愿意离开了。有一位学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就表达出他希望一直做留级生。大病初愈的他,在进入老年大学后,注意力转移了,不再纠结于病情,心情放松了,还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可以说,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精气神的焕然一新。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自己还有价值,还被需要,也就有了这股子精气神。
主持人:对于个别老年学员不愿毕业,以及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吴伯瑜:关注老年人的终身教育,加快发展老年大学,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可是,老龄化的趋势太快了,快得让我们来不及准备如何应对。这不仅仅需要财政准备,更需要理论准备、政策准备、人才准备,等等。而且,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并不是每个专业如此,也不是每个学校如此。这与其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老年教育的需求尤为旺盛,供给资源明显不足。而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分散的区域,老年教育的需求平淡,很多资源甚至处于闲置状态。老年教育从省、市、县区、街道,一直到社区,分为五级。市和县区一级的老年教育资源紧张,而到了街道层级,尤其是一些社区,软硬件条件并非匮乏,却也常处于相对空闲的状态。一些老师在我们这上课,座无虚席,可是,在一些社区上课,又会出现少有人问津的情况。可见,“一座难求”已不是老年教育整体区域供给不足的问题,而是区域之间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它已是老年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跟不上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矛盾。
主持人:如何才能缓解部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更好地满足更多老年学员期望“老有所学”的需求呢?
吴伯瑜:常州老年大学进行学分制的课程改革,逐步提高入学门槛,发放荣誉毕业证书,减少学员“留级”的情况,将对老年教育的良性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不过,这项改革的推进仍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也事关老年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毕竟,太多老年学员报名参加学习,本就不是为了一纸证书。真正要因为修满学分而离开,他们也会不开心。因此,提高应当建立在普及的基础上。尽管,县区级老年大学已逐渐发展起来,并也出现了不少专业“一座难求”的情况,但是,街道和社区层级的老年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老年教育的发展沉积了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资金、场地、师资等问题只是表象。老年教育的各级各类资源由谁来进行统一、合理、精准的管理和调配,才是症结所在。目前,仅常州的市级和县区级老年大学,就存在着三种管理模式。因而,要理顺这项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仍有赖于顶层设计的加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含饴弄孙、种花养草等“标志性”养老活动,他们渴望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更好地享受精神生活。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我们需要合理充分地调动各级、各类资源,构建完整且完善的老年社会运行体系。最美不过夕阳红。我们衷心地希望更多老人可以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梦想,更好地享受温馨又从容的老年生活。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