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知青收藏万张火车票 票价“最高”17200元

2018年06月23日 07:03:23 | 来源:中国常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修民的“藏票大计”始于30多年前,迄今为止,他已经收藏了各个年代、各种材质、各种式样的火车票上万张。

  从硬板票、纸质票、电子票到手机刷票,一枚小小的火车票,串起的不仅是起点和目的地,也记录了常州铁路的变化,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巨变。

  当了18年售票员,收藏车票上万张

  说起来,张修民打小就跟铁路结缘。

  1951年,他出生于常州,自小随组建常州铁路职工子弟小学的父母在铁路沿线生活。1978年,张修民结束了10年知青生涯,到常州火车站工作,1987年起正式担任客运售票员。

  那时,张修民钟情的是邮票、烟标等大众藏品。“记得插场结束回城时,带回来满满一箱邮票,少说有上千张。”但他慢慢发现,自己的藏品已无法与大藏家们相比,恰逢1992年铁道部发文要求改革站台票式样,下属12个路局57个分局开始发行新型站台票。于是,张修民将兴趣转移到了铁路票证这个“冷门”上。

 早期的硬板卡片式火车票,常州话叫“寸头票”。

  在铁路部门上班,为他收藏火车票带来了不少便利。趁着出差,他留心淘各地站台票、火车票。铁路上不少有着同样爱好的同事与他邮寄互换,也大大充实了他的藏品。得空,他还到地摊上蹲点,“碰到大型企业倒闭,财务科往往会流出大量票证。”

 张修民收藏的郑州铁路局发行的站台票,26枚连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

  张修民将所有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收藏,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对他来说在家研究一天车票最“定心”。

 张修民在他的“收藏室”。

  家中的书房就是他的收藏小天地。邮票、粮票、古钱币等各类票证,以及各个时期的家庭档案相册被他分门别类、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其中占比例最大的要数铁路票证。有了电脑以后,他学设计、学排版,将同类型的票证放进一张A4纸。要找什么种类的票证,电脑里一查就知道收录在哪本收藏册里。

  17200元的“最贵”火车票,赌5毛钱你没见过!

  收藏车票的过程不易,但每淘到一张有价值的车票,张修民就能高兴一整天。

  在张修民的收藏中,有一张1953年10月3日由黎塘发往南宁的火车票收款证明书,票面价格为17200元,算得上“最贵”的。

 上世纪50年代初“铁道部收款证明书”,票价17200元。

  “不要吃惊,火车票没那么贵!” 张修民笑呵呵地说,“当时新中国刚建立,市面通用的还是旧币,一万元相当于1元。当时,票价不仅算至‘角’,还算至‘分’。”小小火车票背后也是有历史的。比如,带有毛主席语录的火车票就是特殊年代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火车票采用的是硬板式,常州话叫“寸头票”。它的尺寸为57×25毫米。别看它小,历史却最长,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末,堪称“爷爷辈儿”。据张修民介绍,“这种卡片式火车票简便易行,它的诞生比原先的手写式火车票要先进多了。”

 1967年6月10日从吕城到奔牛的全价票,价格是2角。(左上)

  这张1967年6月10日从吕城到奔牛的全价票,价格是2角。“票的正面印着出发地、目的地以及票价,反面售票员用针孔机打上乘车日期,贴上座位号,再盖上车次章。”车票上的设计也是有讲究的,“上面印有路徽,票面上有无杠、一杠、两杠的标识,无杠代表普通列车,一杠代表普快列车,两杠代表特快列车。另外,车票的颜色也不同。绿色为空调票,白色为加快票,蓝色为软座票。” 张修民介绍。

  早期的卧铺换票证。  

  1993年3月25日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票。

  从纯手工售票到“一窗有票、窗窗有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修民负责售卖常州往北方的长途火车票。

  一把算盘、一瓶胶水、一只盛水沾手的海绵缸、各趟路过常州的车次座位号、无座号、一个存放待售规定区域客票的柜子,这就是当班售票员的“标配”。当时没有电脑,相关的铁路线路、里程、票价全靠售票员记在脑中。

 张修民

  回忆起当时简陋的售票厅,张修民说即使十几个售票窗口全部开放,仍是人山人海排着长队。

  “宁可杯中脱水,不可缸里缺水。”当时,售票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语。白班从早晨7点到下午5点,每个售票员一天平均要出售1000多张火车票,吃午餐的时间,各窗轮流。春运最忙的时候,更是不敢喝水,因为没有一丁点时间上厕所。

  1996年,伴随着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铁道部确定了计算机车票的统一样式,“软纸票”开始代替“硬板票”上岗。

 1996年11月28日常州站第一张电子票。

  张修民指着一张1996年11月28日00:24从常州开往石家庄的新空调硬座普快票,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常州站的第一张电子票,意义非常特殊,我必须得买下来。”

  “原来,出售一张火车票平均要花上好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而电子票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铁路售票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差错。不再需要经过选择抽票、针孔机打日期、贴上座位号、盖车次章等一系列繁琐的手工操作。”从此“一窗有票、窗窗有票”,信息同步联网,售票的效率大幅提升。

  小小的火车票,成为历史见证者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中国铁路跑出了令人惊喜的加速度。张修民收藏的一张张火车票,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

  2007年,旧式火车票完全被全国联网的电子火车票取代。

  2012年元旦起,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车票上的防伪条码变成二维码。

  有数据显示,目前常州火车站的网络售票占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现如今,旅客通过手机购票,再用身份证轻轻一刷,不用迈入售票厅半步就能便捷乘车。

  “这也就意味着纸质火车票很可能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这会使我收藏的火车票升值,但心里还是觉得惋惜。”张修民建议,不妨将火车票的印制权下放到各地铁路部门,这样由当地在火车票上印制带有当地风景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元素,“这就会赋予火车票使用功能之外的另一种意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铁路发展史,近年来,张修民在吴青霞艺术院等地举办了大大小小的火车票证收藏展近20场,在龙城博客等网络平台上发表票证科普文章上百篇。

“百年机车”系列站台票。

      常州市档案馆邱北海馆员认为,“一张张火车票的点滴改变,是一段铁路成长的见证,是一个城市最真实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记忆钥匙。因此,张修民的收藏很有意义。当前,全市家庭建档正在兴热,建立家庭档案既能增加生活乐趣、促进家庭和谐,也能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

  “18岁下放农场,后到铁路,不学跳舞,唯一喜欢就是杂七杂八的小收藏。铁路票证收藏,或许能反映中国铁路的一段历史,也是我一生美好的回想。”在张修民火车票收藏册的扉页上,他这样写道。如今,68岁的他也做到了。

  (来源:中国常州网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