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手机一扫码,就能骑走一辆车,这在40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就是梦想,甚至能骑上一圈,已非常满足。自行车经历了从奢侈品到被淘汰,到如今领导“共享经济”,自行车身上浓缩着时代的变化,南京也不例外。
南京第一辆自行车:从安德门骑到市政府
70年代,南京第一辆自行车诞生了。1970年,止马营48号的南京轻工机械修配厂组建了自行车筹备处,并且有个霸气的名字——“自行车会战办公室”,同年年底试制成功71型自行车5辆。
当时,厂里100多位工人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机修工人,甚至还有摆摊修自行车的摊主。
第一批大桥自行车出厂后,由50多位工友骑着,从工厂所在的安德门出发一路骑到南京市政府报喜,厂里的老工人回忆说,骑在车子上那股骄傲和自豪的劲头,至今令人无法忘怀。
1973年6月26日,位于雨花西路137号的南京自行车厂正式成立。当时,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最骄傲的标志,于是自行车也被命名为“大桥牌”。
“大桥牌”自行车一炮而红,供不应求。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当时的“三转一响”对多数家庭来说,都是奢侈品。南京平均工资才30几块钱,买一辆“大桥牌”自行车可能需要存小半年,甚至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在买东西要凭票的年代,买自行车要有购车票,拖熟人搞到一张购车票,就足以吹嘘好久了。
据老南京人回忆,当时买到一辆大桥自行车,激动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
1977年的一天,我的父亲通过关系搞到了一张"大桥"牌自行车票。因当时货源紧张,要到中华门外自行车厂去提车。我是家中长子,去厂里提车之事由我负责了。第二天一早,我在鼓楼乘32路电车到雨花台总站下,沿宁芜公路步行20多分钟来到自行车厂。只见厂大门口停了数十辆本地、外地的拖货大卡车,尤为壮观。我凭票付了160元钱购买了一辆刚刚装配好的"大桥"牌自行车,神气十足地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心情愉快地向市区骑去。
爸爸的“二八”车大杠和后座,是小时候最迷恋的位置。
南京自行车鼎盛时期
70、80年代,小年轻们谈恋爱都爱赶时尚,骑辆大桥自行车环游鸡鸣寺、玄武湖,寻访南京老城墙,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没有什么地方,比自行车后座更浪漫了。
1978年,南京自行车总厂成立。80年代,南京自行车迎来发展的兴盛时期。
80年代初期,南京自行车总厂花巨资引进了德国和法国最先进的生产线,让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大桥”也有了新兄弟,“飞马”等相继问世。1986年与常州联合,生产闻名一时的“金狮”牌自行车。
1988年全厂的整车年产量达到了35万辆, 职工有近两千人,此时正是南京自行车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年在这里,全国各地涌过来排队等候提货的卡车蜿蜓数百米,一直挤到外面的马路上, 门卫和厂里保安都忙个不停。
那时候,街上除了公交车,就是自行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
1989年,因成本高、亏损大,南京自行车总厂全面终止了自行车的整车生产。“大桥”牌自行车成为绝唱。
门口牌子上写着“南京自行车总厂”,如今连这块牌子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衰败到单车新经济
到了90年代,自行车渐渐被摩托车、轿车而取代。曾经骑自行车时,满脸的骄傲感,也渐渐变成了生活的疲惫感。自行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变成了淘汰品。
转眼进入21世纪,自行车又卷土重来。而这时,自行车已不再是作为代步工具,而是变成了环保、时尚、健身、运动的代名词。
自行车成为一种体育活动的器械,骑自行车成为人们爱好的体育竞赛项目。
在汽车日益普及的今天,自行车轻便的优势又再次被发掘。近5年来,先是有了公共自行车,再是满大街的共享单车。
2015年公共自行车全面入驻南京主城区,截止今年市公共自行车公司在主城区的站点达到1480个,车辆大约62000辆。日均骑行人数最高达到15万—16万人次。
共享单车更是遍地开花,南京共享单车投放数量高达30万辆。
共享单车火了,开创了新时代的“经济模式”,“小黄”、“小白”、“小橘”市场上拼得火热。骑辆五颜六色的单车,也成了一件赶潮流的事。
曾经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的生活方式,如今却是再平凡不过了。“滴答”一下,开锁再关锁,就完成了一趟人生骑行。
不管过去还是未来,自行车都是一座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明信片,周而复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