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作为南京毋庸置疑的标志之一,南京长江大桥仍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2016年10月,作为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集荣耀与伤病于一身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正式进入封闭维修改造阶段,时长27个月。其一举一动一直备受世人瞩目。
截至目前,大桥维修工程已过大半。日前,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淳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成为此次大桥文物修缮者必须平衡的一项使命。具体到大桥的各个构件:桥头堡的水刷石、大桥上的栏杆和浮雕,等等,都经历了一次次“实验室级别”的考验。
近半世纪侵蚀大桥亟须维修
众所周知,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南京长江大桥从建造工艺到雕刻艺术至今仍留有明显的红色符号,即三面红旗、桥头雕塑、桥栏浮雕、桥身标语等。它较多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造桥工艺,公路引桥采用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双曲拱桥形式,人行道旁的299根白玉兰花形的路灯也富有传统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此外,桥梁建设中还广泛运用当时比较成熟的建造工艺,包括水刷石、水磨石、斩假石等。
尽管大桥曾荣耀多时,可是终究抵不住近半个世纪风雨的侵蚀:双曲拱桥主拱肋出现混凝土开裂剥落和钢筋锈涨露筋;南北引桥的混凝土栏杆破损严重,大面积混凝土剥落和钢筋锈蚀露筋;大桥正桥的铸铁栏杆多处漆皮脱落,表面锈蚀,部分柱头连接处出现松动、锈蚀,混凝土地栿多处出现开裂、剥落甚至露筋现象;大桥桥头堡外墙水刷石面层和斩假石面层也有大面积脱落的情况,为此管理部门曾在桥下立有“注意坠物”的警示牌……
6000多颗铆钉捍卫老工艺
因为对近现代特大型桥梁的文物保护设计尚属首次,可参考的资料和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同时要考虑到整个维修所面临的“涉铁”部分,这意味着只能等下面的铁路空着时才能对“涉铁”公路桥进行维修。身为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项目负责人,淳庆和他那一二十人的团队通过现场勘察、查找原始图纸、老照片的比对、历史文献的研读,以及对参与设计师的访谈,基本摸清了南京长江大桥诞生近50年的历史,这其中还包括这么多年大桥的历次维修记录。最终,他们拿出了长达几百页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文物保护设计方案。
淳庆表示,“基于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要尊重历史,做科学合理的保护。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即保存文物的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同时对其组成部分不做增删。”在淳庆看来,文物修复强调使用材料的兼容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要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时代局限性,给未来文物的保护修复留下可操作空间。所以此次修缮一方面要在传统工艺方面做一些传承,另一方面要进行创新。
经过日夜奋战,大桥文物修缮部分目前正逐步完成,包括:主色调为红色、旗尖和飘带为金粉色的三面红旗,外立面是肉粉色的群雕,等等。要想修旧如故,这些细节都得经过一定考证,“比如,在有一篇文章中,有人提到三面红旗的旗尖是金粉色,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银白色”;“比如桥头堡外立面所用石子的颜色和大小都经过精心挑选,做了30个不同的小样,一次次比对、反复实验,才确定最终方案”。
可是淳庆也发现,当年大桥使用的一些老工艺已经濒临失传,比如在当时焊接技术还不成熟时铆钉联结技术的应用。在淳庆提供的数据中记者发现,全桥工地钉孔达1552000个,其中除铁路纵梁部分共用58000个高强度螺栓联结外,其余1494000个钉孔全部用铆钉联结。据了解,这种铆钉的制作和安装工艺都失传已久,但在此次修缮中还是得到了恢复,“其中6000多颗进行了更换,还是采用当初的热铆工艺。”
利用3D打印技术还原护栏浮雕
还原“草原牧马”护栏浮雕则利用了最新3D打印技术。长江大桥铸铁护栏一共应该镶嵌了202块铸铁浮雕,其中有一块已经散失。散失的是什么图案的浮雕?项目组又是如何认定的?在厚厚的大桥文保设计方案中,淳庆如同破案一般找到了这块铸铁浮雕的源头。
据了解,在大桥202块铸铁护栏浮雕中,有98块向日葵镂空浮雕、98块风景浮雕和6块五星齿轮谷穗的“工农兵”浮雕,其中,98块风景浮雕中有20种不同类型的,画面内容为祖国山河风貌。他们对此进行了拆解编号,发现除了“抚顺煤矿”“东北森林”“草原牧马”只有4块外,其他每种浮雕各有5块。
这些浮雕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即一块风景主题与一块镂空向日葵之间,间隔3个4米的标准节,一实一虚进行排列,淳庆还留意到,上下游两端靠近桥头堡的20块栏杆浮雕是按照同一顺序排列的,中间的9块浮雕随机排列顺序,而那个缺失的栏杆处于下游侧从北往南第十二块浮雕的位置,曾遭受汽车撞击。根据以上总结的规律,他们推论,缺失的浮雕应该是“草原牧马”浮雕,后来找到的竣工图也证实了这个推论。
据了解,大桥的铸铁浮雕是由当时的南京晨光机器厂承制的,当年这些浮雕的模板都是用木头雕刻出来的,可是“草原牧马”浮雕的母版已经找不到了,淳庆只好将现场保存最完好的那个进行扫描,然后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模板,重新进行铸造。
★延伸阅读
两代东大人与大桥渊源深厚
说起来,南京长江大桥和东大有着很大的关联,当初桥头堡的设计选用的就是东大钟训正院士的设计方案,其时,东大还叫南京工学院,而钟训正还只是系里的一个讲师,和现在担任大桥文物保护设计项目负责人的淳庆差不多年龄。
从当时的图签上可以了解到,钟训正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工作室组长,成员主要是学校建筑系和设计院的几个老师,主要设计人有高明权、沈国尧、杨德安等。当时设计人员是轮班工作,天天加班,身体有点吃不消。有一天半夜,钟训正还在桥头建筑施工现场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突然一阵头晕,还好及时抓住了旁边的栏杆。
差不多50年后,钟训正的小同事接手了大桥的相关项目。淳庆是江宁人,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又在东大建筑学院从事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博士后研究。交叉学科的专业背景,已经让他在建筑遗产保护界收获了一定的声名。
淳庆懂结构,懂建筑,但是为近现代特大型桥梁进行文物修缮设计还是第一次。他们还将利用今天的技术将大桥的有关资料数字化,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便利。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身陷堆满资料略嫌拥挤的办公室中,淳庆说:“除了一种使命感,这何尝不是对前辈作品的一次传承?”
当年设计者披露更多细节
最初设计桥头堡能够下到江面
据史料记载,当年桥头堡方案从100多个方案里选了3个,其中两个是钟训正设计的,一个是拱门的方案,另外一个方案就是现在的三面红旗的方案。接手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项目之后,淳庆对钟训正进行了一次访谈。钟训正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据钟训正回忆,最初设计的桥头堡是能够下到江面的。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取消了呢?钟训正透露说:因为觉得没有必要,而且如果下到江面,老人小孩活动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而且还要安排专门的巡逻人员。另外设计的桥头堡台阶距离水面还有一定距离,之间都是滩涂。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大桥三面红旗最初用的材料是红色玻璃,因为用做好的玻璃贴上去,颜色后来会比较花,深一块浅一块的,所以就把玻璃拆掉了直接在钢板上油漆。钟训正回忆说,当时应该是先用的瓷砖,因为瓷砖是有其本来的颜色,也比较容易烧制,但是瓷砖和玻璃一样容易有色差,一块一块瓷砖拼上去,红旗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好看,时间长了也不牢固。
钟训正还透露,当时设计天然材料颜色比较多,不喜好使用人为配色。那么,桥头建筑外墙面的材质和颜色又是怎么确定的?钟训正说,外墙的颜色既要漂亮又要稳重,当时选用的天然石子是由黑、红、黄三种颜色组成的,“有人主张不能使用黑色石子,因为它代表‘社会主义污点’,但是我认为没有黑色石子,大桥的整体颜色就不会很稳重,大桥整体轻飘飘的。最后还是采纳了我的建议,但是当时争论过的。”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