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把老房子“亮”出来 让历史“活”起来

2018年07月22日 09:18:59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前召开的南京城乡规划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审议了南京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不久将向社会公示。去年年底,南京市公示了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不仅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的历史建筑和南京地标历史建筑入选,还有很多“养在深闺”的民居也被列入保护名录。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历史。近年来,南京保护历史建筑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过去的围墙围起来,而是让这些老房子“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

  不起眼的民居其实是清代老建筑

  如果观察去年公布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就会发现,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梅园新村纪念馆、民国时期各国大使馆、南京大学老建筑等之外,有很多是毫不起眼甚至看起来破破烂烂的民居。

  “马道街沿线,有不少清代建成的老建筑。”市规划局名城处人士说,马道街有一处老房子,小院里堆放了很多杂物,看起来凌乱不堪,可是根据调查,这处房屋是建于清代的两进式院落,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当时应当是至少小康之家的住所。

  除了有年代的老房子入选,在这批名录中,还有很多“年轻”的老建筑。升州路大阪巷内有一处三层红砖房,在升州路一带拆迁中被保留下来。被找到时,这处老房子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危房”,窗户已经全部拆掉,房子似乎摇摇欲坠。这幢红砖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原是一家单位的宿舍楼,幸运的是,它进入名录被保护下来。

  应保尽保,把老房子“找出来”

  保护历史建筑,不仅是保护“名”居,还要保护民居。市规划局名城处专家说,南京现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宗旨是应保尽保。“过去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以重要近现代建筑为主。”专家说,作为曾经的民国首都,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是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作品,体现了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汇南北的特点,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从中山路两侧交错遗存的恢宏庞大的建筑群,到散落在街巷之中的名人故居,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梅园新村、颐和路更是入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录。

  2016年起,南京在全市启动了寻找老建筑的行动,把老房子“找出来”。这次,南京要保护的除了重要近现代建筑,还有更多“养在深闺”的老房子。

  保护老建筑,要让老房子“活”起来

  明城墙脚下的菱角市66号,一块大理石石碑讲述了这片老建筑原来的身份——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如今,走在园区里,绿树成荫,厂房的红砖外观被保留下来,原本的旧厂房里进驻了一家家文创、养生、科技公司。这里曾是机床厂,随着城市发展和环保要求,企业退城入园,老厂房被作为工业遗存保护下来,成为新兴企业研发园区。

  保下来,更要用起来。名城处专家说,在保护历史建筑的探索中,南京确定了一个理念:对老建筑不是修好了摆在那,而是让它“活”起来。为了提供资金保障,南京市明确分3年筹集150亿元用于老城保护和更新项目。

  今天,很多市民漫步南京时可以发现,老建筑改成的图书馆、茶社正在成为一处又一处“网红”。“让老建筑焕发活力的途径就是让它们融入现代城市。”规划专家说,除了博物馆、展览馆,南京市还将在历史建筑利用方面开展多种尝试,如引入社会资本,让历史建筑成为商业、餐饮业、养老、教学等场所,真正和老百姓零距离。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