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中国传统节气立秋。都说春耕秋收,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收获。随着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的正式公布,全市累计共有108座园林被纳入到依法保护的体系当中,短短数十年,苏州完成了从“园林之城”到“百园之城”的飞跃。
2015年,苏州公布了第一批《苏州园林名录》,这批名录是在对古城区古典园林进行逐个踏勘、核实和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随后,第二批、第三批也逐年公布,并不断扩大区域。这四批名录不仅含盖了苏州市域范围的古典园林,也结合当代园林发展的特点,囊括了1949年以后建成使用的,具有苏州园林写意山水特征、文化传统、基本造园要素,又具有一定典范作用和当代特色的各类园林。列入名录的108座园林中,建造于明清时期的园林最多,达到了53处,最早一处建于五代,1949年以后建造的也异军突起,竟达到36处,为苏州园林传承与发展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样本基础。
列入《苏州园林名录》、纳入依法保护体系,有什么益处?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纳入保护体系后,这108座园林均实现挂牌保护,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和保护对象。同时,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制定了《苏州园林保护资金使用办法》,以政府财政资金对园林古建筑修缮、管理优秀单位及园林开放等进行补贴、奖励和补助。第四批名录中嘉树堂的园主王惠康,拥有两座园林,另一座维摩精舍也同批列入。他在接受授牌后表示,私人园主在园林保护和传承方面并不专业,列入名录,相当于有了“后盾”。
公布《苏州园林名录》,健全苏州园林名录保护体系,只是苏州园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创建机制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作出了建设“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决策部署,这是苏州园林保护史上一大里程碑式的创举,更是延续城市文脉、实现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关键举措。通过创新机制、加快修复、扩大开放、强化宣传等方式,做好苏州园林保护传承和永续利用的大文章,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陈大林表示,按照“百园之城”三年行动计划,今年重点推进12处重点园林保护修复和5处园林开放工作,让更多园林以更好的条件流芳于世,同时鼓励具备开放条件的园林开园迎客。“上半年,我们采取预约的方式,开放了畅园、道勤小筑等2处园林;下半年,还将采取多种形式开放3处园林。目前,累计开放园林81处、开放率达到75%。未来三年,争取开放率达到90%以上,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从“园林之城”到“百园之城”,苏州还要走得更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9座古典园林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就成为全世界文化遗产单体最多的城市之一。而“百园之城”的群体性保护举措近日又获国际认可,“亚洲都市景观奖”最高荣誉“2018亚洲都市景观奖”花落苏州,由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等国际组织组成的组委会,对苏州园林保护管理的成就给出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天人合一,文脉传承,以高度的艺术性创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让市民和游客共享园林的文化和艺术,以完整传承城市文脉,彰显了苏州市作为生态宜居城市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