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18公里,是长江岸线在常州境内的长度。在沿江八市中,常州的自然岸线最短,却关系到常州400多万市民的饮水安全。
站在常州春江镇的长江录安洲江堤,目之所及,一片绿色,汽笛声透过郁郁葱葱的芦苇,用黄色浮标围起来的区域,便是常州的魏村水源地,400多万常州人生产生活的用水源头。“几十年了,这里每天都看到采黄沙的船经过,江水里裹着黄沙。”当地村民姚纪泉告诉记者。过去,黄沙船在长江里肆无忌惮来往,长江扬中孢子洲水域黄沙过驳市场有近200艘浮吊同时作业,给魏村水质带来安全隐患。
去年7月,常州联合镇江、泰州两市开展“零点执法行动”,在全省率先打响长江江苏段水上过驳专项整治第一枪。如今这里一面江水,平静如镜,浮吊已不见踪影,春江正立船舶修造厂、利琴沙场、永心港码头等多个污染源也早已关闭搬迁。
记者来到常州春江镇的新华村,常州春江镇环保与安监局副局长姜懿文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有两家产值上亿的电器配件生产企业,由于它的厂址有一小部分位于水源地的保护区内,去年八月,镇政府对两家企业进行关闭拆迁,拆的时候真心疼,但为了还一江清水,这个腕必须断!”到目前为止,整个70亩的土地已经平整到位。 目前,常州魏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不存在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没有对水源产生影响的污染源。新华村村民羊技章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10月,这片70亩的土地上将建成饮水思源主题的绿地公园。
保护并不是不发展,而是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并生共存,互为滋养。在一份政府完善沿江“1357”生态工程蓝图里,规划到2019年,每年建设10家花园工厂、建设300亩公益绿地、5公里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和7条生态水廊。
新龙生态林是常州地区最大的生态林工程,一期工程已建成开放,附近居民封燕每天来这里散步。“这里空气比较好,可以做有氧运动。”封燕说。今年黄梅季,这片生态林像“海绵”一样,有效防止了长江水位暴涨,随后的三伏天,又成为当地人的避暑佳地。整个新龙生态林规划540公顷,相当于700多个足球场,预计平均每天可吸收相当于100多万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同时释放出可供90多万人吸收的氧气量。常州龙城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助理朱明杰介绍:“新龙生态林融入常州植物园的理念,着重打造了牡丹、月季、紫藤竹类等多个专类园,以及梅花、樱花、色叶三大观赏特色,打造了植物科普的休闲地,后期还会营造大型的花事节庆活动,鼓励市民参与科普休闲活动。”发展长江生态经济赢得的“绿色红利”正阔步而来。
据了解,常州短短18公里的长江岸线,被新北区“独享”。守土有责,常州新北区环保局副局长朱克介绍,区里把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纳入领导干部审计范畴,对领导干部的三责联审变成了四责联审,《党政领导干部“四责联审”办法(试行)》今年起实施。 “以是否存在违反生态和资源方面的政策法规、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的有关规定,来规范我们领导干部的决策及行政行为,坚决杜绝对环境破坏的行为。”朱克说。
水清了,岸绿了,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也开始以保护长江为己任。在魏村,就有十多名党员志愿者自发成立巡防队,“我们党员志愿者有十几个人,分成3个组,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巡逻)。长江是母亲河,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好。”志愿者说。一幅“水清岸绿”的长江常州段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汤铮 荔枝编辑/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