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蓝印花布紧急收集令来了!而这一切竟是为了……

2018年08月13日 16:18:2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蓝白相间,凝固自然纯粹”,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蓝印花布知识产权实践小组”的成员们为蓝印花布所折服。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是即将失传的手工艺术,她是极具特色的江苏符号。近日,实践团队走进南通和桐乡,去深入了解蓝印花布的魅力,探寻两代人的蓝白传承。

  “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藏”这是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门口悬挂的由中国文联主席、政协常委冯骥才题写的对联。博物馆是“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馆长吴元新则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坚守在抢救蓝印花布的道路上,将南通蓝印花布做到了收藏、抢救、传播、制作、创新、研究串成了完整传承链条,还保留了技艺核心环节。

  团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虽然蓝印花布近几年在国内外声名大噪(央视报道、第一夫人彭丽媛国际出访时也曾穿过、大量日本订单、法国展览等),但在随机采访中,80%的低年级受访者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南通蓝印花布的存在。南通当地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参观南通各大博物馆,或从学校图书馆的蓝印花布展览活动等途径获知南通蓝印花布的存在。中青年、老年人绝大多数对于南通蓝印花布还是有切身接触的。政府已经开始重视非遗民俗的宣传,但由于蓝印花布不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随处可见的用具,孩子们无法深入的去接触和了解蓝印花布艺术,这将导致蓝印花布逐渐被大众遗忘,最终极有可能泯灭于历史长河翻滚的波涛中。

  据了解,蓝印花布传承的方面,有这样一批人在做着努力。吴元新在高校带研究生,从理论、实践方面向学生传授蓝印花布知识,他还与中国服装协会合作,培养社会上对蓝印花布有兴趣的传承人。相比于现代工艺,蓝印花布的技艺机器根本无法掌握,只能靠匠人多年累积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蓝印花布的技艺同样也是一门累人的活计,愿意扎根其中的人也是不多的。令吴元新欣慰的是,他的女儿吴灵姝自愿回到南通一同传承蓝印花布技艺。女儿用现代化思维,吴元新有传统的技艺,两个人配合,努力将蓝印花布做的更大,传播更远。在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社会当中,难得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这件事,吴元新父女二人的传承显得十分单薄,但也为南通蓝印花布的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如何理解传承?吴元新强调,“非遗物品一定要符合现代生活,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这样的非遗才是有生命的,才是传承。在我看来,销售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文化的传承。确实,没有销售就没有传承,但我们要在销售的同时做好历史的研究、文化的研究、纹样的研究,做好蓝印花布在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方面的研究。只有立体式做好研究,蓝印花布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在采访中,吴元新教授如是说。

  非遗蓝印花布在传承中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幸好,蓝印花布遇到了这么一群努力付出的手艺人,他们投入了心血,只为了传承好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正是有了他们,蓝印花布的故事才不会结束。

  蓝印花布实践队长祁新豫谈及实践活动的初衷,她说:“蓝印花布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想要更多的去了解她,想从专业角度去接触、去深挖、去查文献、去实地考察,要用吾辈之所学知识产权为蓝印花布的传承保驾护航。”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实践团队和南通各个县区的官方媒体平台及自媒体运营者沟通,在海门画报、南通日报及我爱栟茶论坛、突袭网等平台发布了蓝印花布紧急收集令,希冀以此形式为南通蓝印花布迫在眉睫的抢救工作贡献一己之力。发布征集令的目的在于希望有老人的子孙可以看到,愿意以捐献布料或者电子档案的形式为南通蓝印花布的抢救、保护、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接下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孵化市民蓝印花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传承人探讨具体可行的法律保护措施,深入对蓝印花布纹样与工艺的法律保护的法益研究。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糜梦逸 通讯员/虞诗菲 祁新豫 编辑/赵恩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