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在戏台上,声声回想,历史在青果巷,慢慢回放

2018年08月13日 20:09:40 | 来源:青果巷部落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青果巷名胜众多,

  祠堂、戏楼、牌坊、钱庄等有案可查的古迹就有几十处,

  堪称常州“活的历史民俗博物馆”。

  戏楼,繁盛于明清时期,

  记载着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而常武地区的戏楼大多建于此时。

  据专家介绍,常州古戏楼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常州阳湖城隍庙戏楼,位于青果巷东首原新坊桥小学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它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历尽沧桑的古戏楼,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戏曲博物馆。

  常州地方曲艺种类繁多,名声显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响彻大江南北的常州锡剧,生动风趣的常州小热昏,都是常州人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

  传统锡剧《珍珠塔》剧照

  戏曲文化依托于地域文化,明清之际的常州地区为江南富庶之地,人文荟萃,学风昌盛。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曾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经济发达、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极具常州地方特色的戏曲也因此蓬勃发展,遍布常州的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常州阳湖城隍庙戏楼也因时而生。

  城隍庙戏楼看戏盛景

  根据戏楼内的《增修城隍庙记》石碑记载,当年全国有名的戏班子经常在这里演出,一时风光无限。

 

  戏楼修缮前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坐南面北,两侧部分建筑约530平方米,为歇山顶二层砖木结构,外形为大屋顶。戏台台口呈“凸”字形,面宽6.7米,进深4米,檐下3面均有人物走兽等木雕,柱头梁架饰脊斗拱承托,飞檐翘角,装饰华丽。

  戏楼修缮前

  从平面布局看,原戏楼建筑群落有3条轴线,戏楼主体处于当中主轴线上。两侧建筑色彩素雅,室内装饰构件丰富,歇山顶由小青瓦覆盖,显得朴实、大方,是苏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戏楼修缮前

  戏楼曾于2006年修缮,原屋脊被更改,新作屋脊和吻兽,还有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立于屋脊之上。

  戏楼修缮前

  穿越250年历史的戏楼,飞檐翘角,雕龙画凤犹在,仍不免沾染了岁月的尘埃。在修缮前,戏楼的局部构件尤其是一些木柱被白蚁侵害,而且由于民国时期被学校使用后,部分结构也发生改变。

戏楼修缮后

  遵循修旧如故原则,青果巷项目组为城隍庙戏楼进行修缮,重现舞台旧式,力求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尊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戏楼修缮后

  城隍庙戏楼主体结构的修复,尽可能保留了原构架,选用优质杉木做木材;

戏楼修缮后

  为了最大化还原戏楼原貌,采用了密实度高、质量好的小青瓦,按照原来的样式和尺寸重新烧制屋面瓦,按照当年的做法重做了墙体粉刷和木构件油漆。

戏楼修缮后

  修缮后的戏楼,依旧保留了戏台唱戏的功能。未来,我们或许还能在青果巷内重温那些经典曲目。

戏楼修缮后

戏楼修缮后

  多少戏,丰富了青果的时光;

  多少戏,走进了名人的童年;

  多少戏,温润了前人的生活。

  青果梨园,沧海桑田,一曲唱罢,已是数百年。

  (来源:青果巷部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