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最近一款名为《底特律:成为人类》的游戏引爆了游戏圈。
《底特律》呈现了2038年的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高度智能化的仿生人几乎承接了全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工作,而被认定抢夺了本属于人类的工作。因此,这些在外观上已经和人类高度一致的仿生人被歧视和欺辱。
游戏的最后,一部分仿生人在人类的压制下脱离人类控制,出现了所谓的自主意识,开始要求与人类同权。
游戏主题已不新鲜,然而人工智能利弊话题讨论度仍居高不下。新时代人工智能到底是万金油还是潘多拉魔盒?今天(8月18日),作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促进校地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由CCF YOCSEF南京分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南京专题论坛在南理工开幕。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科技界、教育界和工业界的知名专家进行思辨,与现场学子互动,揭示新时代人工智能的认识误区、科研误区和产业化误区。
“万金油”派:机器问诊、基因检测...人工智能医生挑战高精尖
你能想象由“机器人”医生给你看病、开处方、甚至动手术吗?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天河”生命科学方向负责人彭绍亮做了以《天河超算上的人工智能医生》为主题的演讲。
可能你不敢相信,让医生和机器人医生同台PK“问诊”,就像阿尔法狗打败柯洁一样,机器人医生赢了,“人工智能”医生可以在0.05秒内诊断一起病例,且准确度达99%以上,人工挂号的准确率仅为60%。
全球误诊率最高的疾病包括肺结核、帕金森、红斑狼疮等,因此,我们需要在经验医疗和循症医疗之外引入第三种诊疗方式,机器人诊疗。
在问诊挂号方面,机器的速度和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诊疗效率,对缺医少药的现状有所缓解;在有传染风险的传染病房,机器医生也可以代替医生进行巡房,规避传染风险。
同时,彭教授还提到了最近风头正盛的基因检测。
只需一些唾液样本,即可追根溯源,了解你祖先的来历,检测你身上的遗传病风险以及重大疾病患病风险,甚至连你是否能吃辣、是否容易被晒黑都可以被检测。
网友的基因检测部分结果
这些听起来玄乎的概念真的靠谱吗?对此,彭绍亮教授在接受我苏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基因只是一方面,他们正在研发的家庭医生,会把基因和主人的病例结合起来,更加精准地检测人体的健康状况。
当被问到机器诊疗是否会导致看病成本增加,普通人无法负担时,彭教授认为,一旦机器医疗更大范围地普及,人们可以在疾病生发之际及时被检测以及治疗,将极大地节省医疗成本。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精英,彭教授寄语青年创业者,希望创业者把重心放在技术创新,而非一味追求商业模式创新。一时的炒作营销可能会带来名利,但是技术进步才是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根基。
“潘多拉魔盒“派:人工智能=“人工”操控“智能”?行业浮躁之风需警惕
有了技术,如何将它变成产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不同于彭绍亮教授,上海增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者论坛南京分论坛副主席霍兆坤则从企业家的角度,分享了他眼中人工智能行业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霍兆坤说,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必须面对ABCD四种挑战。A(Algorithm)即算法,B(Business)即商业模式、C(Computing)计算力、D(Data)数据。
这些挑战使得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创业的风险并不小于机遇。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创新是有一个过程的,无法一蹴而就。
霍兆坤说,“人工智能”四个字风很大,仿佛只要沾边就能迅速显得“高大上”。比如当前处在风口浪尖的红芯浏览器事件,甚至有的人工智能是“人工”操控“智能”,弄虚作假,行业的急功近利现象可见一斑。
作为南京这片创新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企业家成功代表,霍兆坤告诉我苏网记者,现阶段南京的创业政策对于青年创业者是很好的环境,各大高新区发展的势头喜人,和高校的衔接合作也日益紧密。
南京“促进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对于创业者而言是个很好的机遇。
但是他也建议,在南京的创业者应该拿出南京人的“大萝卜”精神,一个萝卜一个坑,专心致志、脚踏实地钻研某一个领域,戒骄戒躁,就容易有所成就。
乘风御“剑”! 开启“未来之城”!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业前景可期
两位特邀嘉宾的讲演结束后,专家和学子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在人工智能日益“火爆”的大环境中,如何将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
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更需要创业者们坚定理念来驾驭它,大胆创新。南京有很好的创业条件和政策优惠,创业者们应该抓住机遇,坚持理想。
还有专家建议,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应该贴合行业特色,找到属于适合南京的创新之路。
下午,南理工的暑期学校学员走进江宁高新区南京未来科技城,参观了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进一步了解了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创业环境。作为未来人工智能应用产业的新鲜血液,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未来。
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新一代人工智能(AI)号角已经吹响各行各业,大到军事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小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人工智能也引起人们的恐慌和迷乱,部分科学家担心人工智能的研究将打开潘多拉魔盒,如打破军事研究的禁忌,智慧医疗的过渡依赖症、AI产业赋能下的盲目投资等。
平衡人工智能发展利弊的路方兴未艾,这把双刃剑也需要更多有理想、懂创新的年轻人去坚定驾驭,毕竟,这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引用开头提到的《底特律》中的一句话:“请注意,这不是一个故事,这可能是我们的未来。”
(记者/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