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7月27日,开山岛“守岛人”王继才去世,共守岛32年11680天。与朝露星辰为伴日子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与孤独疾病抗争的时光里,他经历了怎样的心境?荔枝新闻、我苏联合推出“我眼中的王继才”系列报道,让我们循着“守岛英雄”身边人的目光,重新认识这位“平凡又伟大”的守岛人。
“父亲就这样突然走了,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海岛……”王志国的眼中噙着泪水。他没想到,明明前几天才和父亲通过电话,而如今父子两人却已阴阳相隔。
从7月27这一天起,父亲王继才变成了黑夜里记忆中只能默默怀念的一道影子,而父亲在开山岛的32年坚守却是王志国最难以忘怀的精神印记。
资料图:家人合影
“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这首歌谣是当地人对开山岛最直接的印象。这个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小岛起先由解放军驻守,后来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最长的一任仅坚守了13天。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毅然接受了守岛任务。一个多月后,王仕花辞掉小学教师的工作,跟随丈夫一起守岛。
今年31岁的王志国就出生在父母守岛的第二年。1987年7月,即将临盆的母亲赶上强台风来袭,无法下岛。情急之下,父亲通过步话机,在他人指导下接生,亲自剪断脐带。
王志国清晰记得,守岛的生活艰苦异常。整整32年,父母亲在这个小岛上过了20多年没水没电,仅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的日子。
资料图:王志国(右)在开山岛上陪父母巡岛。
岛上到处都是肆意横行的蛇和老鼠,吃的一根葱、一颗菜都要从岛外运来。夏天湿热,他们只好睡到房顶上;冬天阴冷,不得不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时间久了,父母亲都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严重的湿疹,疼痒难忍……
有一次刮台风,岛上连续十几天缺水断粮,王志国害怕委屈地在父母面前直掉眼泪,而父亲就在一旁抽着烟沉默不语。
恶劣的环境和与世隔绝的孤单始终没有动摇父亲守岛的决心。从小,王志国就陪伴父母一起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海防日志。每天早晨升旗后,父母亲便带着王志国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次巡岛,晚上7点,还要再巡岛一遍。
资料图:王继才与王仕花巡逻路上
岛上鲜有生人来访,只有两只狗,几只鸡作伴,但只要牵着父亲宽厚温暖的手掌,王志国就觉得心安。这种又甜蜜又苦涩的生活一直持续到6岁时他离开小岛到陆地上学。
在王志国眼中,父亲王继才是一个敢于为国家利益牺牲自我的硬汉。一次,遇到12级台风,父亲怕国旗被刮跑,就顶着风跑到山顶将国旗降下来。返回途中,一脚踩空,从半山腰滚了下来,摔断两根肋骨。想起父亲献身海防的满身伤痛,王志国心痛难忍。
父亲始终将国家放在首位。王志国还记得,当年他和姐姐妹妹在岸上无人照看,家中失火导致差点丢命;32年来父亲仅两次离岛回家过春节……父亲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信念: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王志国也明白,父亲给自己取名“志国”,寓意民兵战士的后代要心怀祖国。父亲从86年上岛,一直都是预备役民兵,让儿子穿上祖国的军装,是他最大的梦想。王志国想起父亲当时语重心长的嘱托,声音哽咽了,“哪一天,儿子你要是穿上我们国家的现役军装,那个时候我心里才会高兴。”
资料图:2015年2月13日,王志国(右一)在开山岛上帮父母张贴年画。
海岛的生活经历、父母坚守海防的蓝色梦想以及父亲的谆谆教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王志国。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成为南京边防检查站的一名边防警官。“我父亲守的是海岛,我守的是空港,守的是国门,我希望自己在国门口岸,把国门守好,然后能对得起我父亲,对得起他生前对我的教诲。”
从当初抹眼泪的小男孩到现在光荣的共和国少校警官,其中浓缩的是王志国这些年来秉承父亲教诲的心路历程。王志国说,父亲的精神已经扎根在自己的心中,自己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一种家风。不仅要在自身岗位上把工作干好,也要教育子女,先国家后小家。
资料图:2015年2月13日,王志国(左三)和姐姐一家在开山岛上和父母提前团聚。
如今,岛上一切如常,不同的是,海风中再也听不到父亲面向国旗、略显沙哑的“敬礼”声。王志国永远不会忘记,父亲生前常说的那句话,“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守到守不动为止!”一句承诺,一生践行。父亲用生命践行了32年前那份庄严的承诺——唯愿此生长报国。
(实习生/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