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沧桑看巨变之常州工业·轨迹

2018年08月24日 16:36:52 | 来源:江苏大走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轨迹  

  40年,或许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模糊数字的概念,但是,40年岁月足以见证常州工业巨变的一个历程。

  40年来,在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常州坚定地进行着工业明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不断进行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方面的实践,留下了难忘的印迹。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国有集体经济阶段

  创造出“一厂两制”结构,即全民带集体或集体内含全民的所有制形式。集体企业发挥作用,常州探索出灯芯绒、卡其布、花布、手扶拖拉机、化纤、半导体收音机、塑料、玻璃钢、自行车、照相机等“16条龙”专业协作生产方式。

  之后,又逐步形成专业公司或总厂再与外协单位组成“龙”,初步形成了常州工业的支柱骨架。

  198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7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8倍,由此常州成为除24个大城市之外的全国69个中等城市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

  乡镇企业(苏南模式)阶段

  作为苏南模式的主要代表,常州重点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街办企业、乡镇企业。

  在全国还在拼命追捧全民所有制的时候,常州已走出了重点推动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之路,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率先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涌现了一批明星企业和明星产品。

  ◆就业安置率,名列全国第一,基本解决就业问题。
  ◆市区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名列第一,即使与全国2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相比,仅次于上海,名列第二。
  ◆常州的人均产值,在全国69个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1982年,全市职工平均创造出1.2万余元,高于上海经济区平均数,仅次于上海;每个职工创造的财政收入为1580元,名列全国第三。
  ◆常州的财政收入,在全国69个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与全国2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相比,超过其中10个;1983年,常州市区累计上交国家财政收入达到78.7亿元,相当于同一时期国家给常州拨款的8.2倍,相当于常州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4.4倍。
  ◆常州全市工业总产值,1982年已达38.67亿元,比1976年增长87%,平均每年净增产值3.01亿元;财政收入5.32亿元,比1976年增长20.9%,平均每年净增财政收入1533万元。

  明星企业

  到1983年,常州一市三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634家,集体企业占87.4%。其中,市区工业企业443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100个。

  ◆建成亚洲地区数一数二的万头气流纺,形成全国塑料材料生产基地。

  ◆常州灯芯绒奠定全国灯芯绒生产工艺、设备定型、质量标准基本模式。

  ◆戚机厂成为中国内燃机车龙头企业。

  ◆常州柴油机厂和拖拉机厂被誉为我国农机工业的明珠。

  ◆常州化工厂为全国重点氯碱生产企业。

  ◆常州塑机厂拥有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唯一生产塑编织料袋成套设备企业 。

  ◆常州玻璃钢厂的生产能力在全国同行中居首位。

  明星产品

  ◆精密电容测量仪、叶酸、巴丹农药等15个产品,在国内只有常州独家生产。

  ◆小型柴油机、手扶拖拉机、微型电池、聚脂薄膜等13个产品,常州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红外光电测距仪、乙二醇、冶金刀片等16个产品,常州产品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

  ◆常州灯芯绒、卡其布的出口量全国第一,出口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81个国家和地区。

  ◆荷花灯舞牌杂色灯芯绒、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和S195柴油机三个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

  ◆锦纹绣(即“乱针绣”)荣获国家金杯奖。

  ◆114个产品荣获部、省优质奖、百花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外向型经济阶段

  起步于1985年,国务院批准常州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后,常州明确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战略。

  1984年,开办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常利企业有限公司。到1991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105家,比10年前的总和还多5家。

  1992年,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翻开了吸引外资企业进区发展的新篇章。

  1996年,常州开始举办国际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博览会。

  2001年,中国加入WTO,常州海关直通过点获准设立、常州港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开放口岸。

  2002年,世界中小企业大会在常州举行,这是继1993年北京大会后在中国举办的第二次世界中小企业大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

  多种经济模式协同发展阶段

  1988年8月,第一家私营企业常州市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到该年年底,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有31家,从此,常州民营工业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1993年,民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注册私营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

  1999年,常州民营工业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至2017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总产值7986.63亿元,同比增长15.4%,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4246.88亿元,同比增长14.35%,国有集体企业总产值76.72亿元,形成了多种经济模式协同发展格局。

  常州工业结构调整的三个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纺轻电和加工业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纺工、轻工、电子行业和以轻型加工为主的机械业,并在为发展轻纺工业提供机械装备、配套原辅材料和满足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常州的重化工业。

  产品结构调整:以轻型、小型、加工为产品发展方向,注意开拓国家急需、市场短缺和常州特色产品,配套发展影响常州工业发展的中间产品。

  成效:1990年,轻重工业比重由原来的“六四开”基本调整到“五五开”,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工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电子、机械、化工等则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常州工业化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64只重点发展产品中,印染布、丝绸、自行车、装载机、机床等38只产品产量比1985年增长了一倍以上,针织、合成纤维等17只产品增长50%,新兴工业产品,如冰箱压缩机、大型电子衡器、岩盐等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机电和轻纺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改造提升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动力工业、输变电设备、汽车(摩托车)工业、工程机械、计算机通讯、现代视听设备、纺织服装、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合成新药及生物制造等十大优势产业。

  成效:这一阶段的结构调整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到“九五”期末,经过重组和调整,工业经济集中度得到提高,重工业比重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五五开”提高到“四六开”,达到38.9:61.1。

  全市形成了工业企业集团100多家,支柱产业主导地位已经加强,纺织服装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形成柴油机、城市客车、变压器、电线电缆等优势产品;60只江苏名牌产品中,常柴牌(柴油机)、长龄牌(装载机)、长江牌(城市客车)、新科牌(VCD、DVD、音响、空调)、黑牡丹牌(牛仔布)、上上牌(电线电缆)等6只产品为重点品牌。

  二十一世纪: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新世纪以来,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有效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全市工业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较好发展。

  “十五”期间(2001-2005年),产业结构凸现“三化”:产业结构趋重化(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5年重工业占比70.3%)、行业结构趋良化(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明显,高新产业后来居上)、主体结构趋民化(70%以上为民营企业)。

  “十一五”期末,工业经济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基础装备等)等支柱产业;新能源(光伏、风电设备等)、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

  (来源:江苏大走访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