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5日),南通迎来重量级嘉宾——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引力波之父”Barry C. Barish教授一行,考察调研南通市中央创新区建设情况。
原创视频丨诺奖得主看南通▼
摄像:彭军君
剪辑:姚沁辰
【视频翻译:诺奖得主说】
今天来到南通非常高兴,看到南通这么多创新的区域,感到南通项目建设非常好。下一次再来南通,期待看到更大的进展,能够看得更详细,同时对中国所有城市的飞快发展表示庆祝。
城市发展需要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目前基础上迈出一大步。参观了南通中央创新区之后,感觉南通城市创新,不仅要在制造业,还要在科研创新方面迈出一大步,这对领先其他城市非常重要。
创新不仅是一般的理念,而且是最完美的理念。就像日本、韩国、德国,以及我所在的美国,都是把最好地段、最好的位置留给了科学创新领域。
这么好的地段,加上这么优渥的基础设施,只要我能做到,我都会非常支持南通、支持中创区的发展。
Barry C. Barish教授,现任加州理工大学林德物理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作为美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Barry C. Barish教授因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的观测作出决定性的贡献,在2017年与Rainer Weiss,Kip Thorne教授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通期间,Barry C. Barish教授考察了中央创新区建设进展。规划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中创区,将通过打造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强化教育配套服务功能,加速形成科技创新示范区,目标成为南通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各项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总投资约40亿元。
作为南通年度十大重点工程之一,8月21日,中创区科创中心一期项目(南通高等研究院)正式开工。
实地考察和听取情况介绍后,Barry C. Barish教授表示,虽然是初次来南通,却对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中央创新区的规划印象深刻。
他说,“创新”在今天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把中创区最好的地段留给创新载体,足见南通对创新的重视。相信南通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一定会把创新、教育提上更加重要的地位。
Barry C. Barish教授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方向,他希望今后能够再次来南通,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看到中创区建设方面的更大进展,也希望有机会能与南通开展合作,支持城市创新发展。
附:Barry C. Barish简介
Barry C. Barish 教授,2017年诺贝尔奖得主,“引力波”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大学林德物理学教授,曾任美国高能物理顾问小组共同主席,该机构为美国能源部与国家科学院的常设咨询委员会,为美国高能物理学制定了长期计划。
Barry C. Barish 教授是引力波的领先专家,在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的缩写,是借助于激光干涉仪来聆听来自宇宙深处引力波的大型研究仪器)扮演着开创性和领导性角色,直接探测引力波,为宇宙打开一扇新窗口。
一、教育经历
1957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学士学位;
196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博士学位;
二、职位成就
1962-1963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
1963-1966年,担任加州理工大学研究员;
1966-1969年,担任加州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1969-1972年,担任加州理工大学副教授;
1972 - 1991年,担任加州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
2009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副主席;
2005年至今,担任加州理工大学林德物理学教授;
2011年,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席;
2011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
三、研究历程
1984-1986年,担任加州理工高能物理集团首席调查员;
1994-2005年,担任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LIGO)首席研究员;
1997年,担任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站(LIGO)董事;
1997-2005年,担任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室主任;
2001-2002年,担任美国高能物理顾问小组共同主席,为美国高能物理学制定了长期计划;
2005-2013年,担任国际直线对撞机(ILC)主任;
2006年至今,担任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LIGO)研究员;
2013年至今,担任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LIGO)科学合作执行委员会成员;
四、荣誉奖项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NAS);
2002年,获美国教师协会(AAPT)Klopsteg奖;
2006年,获博洛尼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7年,获佛罗里达大学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3年,获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6年,获恩里科费米奖;
2016年,在世界科学节的“巨人之肩”系列中被授予“物理巨人”的称号;
2016年,获史密森尼杂志在物理科学类别的美国创造力奖;
2016年,获Enrico Fermi奖,“因其对LIGO和LIGO-Virgo科学合作的形成以及他在解决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和科学方面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其解决方案导致首次检测到引力波。”
2017年,获复旦-中智科学奖;
2017年,获阿斯图里亚斯公主奖;
2017年,获Giuseppe和Vanna Cocconi奖;
201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2017年亨利德雷珀奖章,“因其在LIGO发展过程中具有远见卓识和并发挥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科学指导和新颖的仪器设计对LIGO发现碰撞黑洞引力波至关重要,因此直接验证了爱因斯坦对引力波的100年的预言并开创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领域”;
2017年,与Rainer Weiss,Kip Thorne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其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的观测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018年,获南卫理公会名誉荣誉博士学位;
2018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度校友奖;
五、研究领域
Barry C. Barish教授使用高能中微子碰撞来揭示核子的夸克子结构,这些实验是第一批观察弱中性电流的实验,他与其团队成员一起寻找被称为磁单极子的奇异粒子,并研究了穿透宇宙射线,包括中微子测量,为中微子有质量和振荡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证据;
Barry C. Barish教授曾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进行实验,并于20世纪80年代参与了磁单极子的研究。他还率领一个团队为超导超级对撞机(SSC)设计实验,该超级对撞机将在德克萨斯州建造一个巨大的粒子加速器,但美国国会于1993年取消了该项目。在SSC取消后,Barish于1994年成为LIGO首席调查员。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1992年和1993年对LIGO的评论中对其可行性和管理结构表示怀疑。 Barish对LIGO的设计进行了技术上的改变,例如使用比原先计划的氩气激光器更强大的固态激光器。 LIGO主要是作为加州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间的小型合作项目运行的。 Barish意识到,LIGO需要长期的工作人员和更多的科学家来帮助完成技术要求极高的项目。 1997年,他创立了LIGO科学合作组织(LSC),该组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科学家组成。同年,Barish教授成为LIGO董事。
1994年,LIGO在路易斯安那州Livingston和华盛顿Hanford的两台干涉仪上开始了建造工作,并于2002年开始观测。虽然LIGO在早期并没有发现任何引力波,但Barish推动了先进LIGO的计划。先进的LIGO于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批准,并于2014年完成安装。2015年9月14日,先进的LIGO首次探测到一对相距13亿光年远的黑洞的重力波。Barry C. Barish教授作为LIGO首席调查员退役,并担任国际线性对撞机全球设计工作组(2005-2013年)的主任,这是一款提议31公里长(19英里)长的线性粒子加速器。
Barry C. Barish教授因其在LIGO的建设和初始运营,LIGO国际科学合作的创建以及LIGO成功转化少数几个科学领域,涉及大量合作和主要基础设施的大科学,最终实现了引力波检测。
(来源:南通发布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