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剧服里 藏着这门技艺的百年传承

2018年08月27日 06:22:18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李荣森始终放不下剧装戏具制作这门技艺的传承工作。 □千寻 摄

李荣森,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延禧攻略》有多火?连80岁的奶奶都在打听魏璎珞是谁!

  所有演员加起来的费用只有2400万,制作成本却足足花了3个亿,光富察皇后的一件衣服就40万,网友大呼:难怪播放量能破100亿! 

  殊不知,还有一部电视剧比它更让人惊艳!那就是永不磨灭的经典:87版《红楼梦》!

月白素缎外衣,冷蓝掐牙滚边,竹叶花纹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一经播出,引发万人空巷,从此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鲜为人知的是,电视剧中的服装、道具背后,却藏着一个家族的百年传承。

  自小耳濡目染传统技艺

  “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是工艺美术里的一个独特门类,它的产品面向的是戏曲演艺团体。它是苏州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州是剧装戏具制作的发源地,这个行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500多年,它是和昆曲相伴而生的。而且戏剧服装又和丝绸、刺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苏绣曾有超过半数的市场面向剧装戏具,这也是苏绣能成为四大名绣之首的重要因素之一……”说起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历史和价值,李荣森十分自豪。

  李荣森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是从祖父、父亲那儿传下来的。

  祖父李鸿林,曾给四大名旦、孙均卿、王琴生,王玉田等都制作过戏服。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戏剧界中大部分演员都熟悉他的名字。父亲李世泉,则尤其擅长剧装图案设计,对刺绣、色彩等也有一定的造诣,还编撰了《苏州剧装》一书。

  从小的家庭熏陶,让李荣森对这门手工技艺有着独特的感情,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也渐渐入了门。李荣森21岁时跟着父亲,从开料(裁剪)学起,到画白粉、刺样、印花、排版,每道工序全都要学会。1979年,24岁的李荣森知青返城,回到了苏州。“苏州工艺美术局听说我祖上有这个手艺,就把我安排到了剧装戏具厂,跟我父亲还有其他师傅学习传承这项技艺。”虽然祖父、父亲,都曾是该厂的技术老骨干,但一开始,只能从最普通的工人做起,在放绣站工作。

  做了不到两个月,负责刺绣检验的两个师傅病倒了,李荣森被调上来救火。原本两个人干的活,变成了他一个人干。  

  看绣时,他习惯正面一看,反过来一看。别人问:“你怎么看反面?”他答:“实际上刺绣关键在反面,所有的精工刺绣反面好,正面保证好。”

  上世纪70年代末戏剧恢复演出,剧装戏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凭着一股子钻进,年仅25岁的李荣森,早早当上了放绣站站长。放在以前,这可都是老师傅的位置。李荣森技艺日臻成熟,他的努力和付出获得大家的认可,渐渐地从一线员工成长为技术研究室主任、副厂长……

  让传统技艺重放光彩

  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是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与中国典雅优美的昆曲相伴而生。全国仅有苏州能胜任戏衣、盔帽、靴鞋、刀枪、口面、头饰六大类,一千余个品种的制作,其中戏衣类有378种。

  刺绣更是传统戏衣上,必不可少的一种点缀。所运用的刺绣,根据原料和针法绣技的不同,分为线绣和金绣两大类。在李荣森的厂房里,摆放着不计其数的绣线,仅绿色就有数十种。

  刺绣的配色,要考虑到服装穿着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戏曲地域不同等变化。戏衣刺绣的好坏,首先是看色彩的搭配,其次才是绣艺的高低。以大龙蟒为例,剧装的制作工艺包括开料、纹章、刺绣、成合、辅工五大步骤,又可细分为成百上千个小工序。完成一件剧装的刺绣工作,少说四五天,多则四五个月。

每一件剧装的背后,都有一位绣娘的巧手,与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戏剧文化演艺活动受到了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从“主流”文化后退到“边缘”,剧装戏具的需求也开始萎缩,苏州剧装戏具厂的经营情况也每况愈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工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公司,李荣森成了公司的董事长,挑起了沉甸甸的担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他在面向剧团、舞台的同时,还拓展了电影、电视剧方面的业务,制作的服饰,出现在了张纪中的《射雕英雄传》、尤小刚的《孝庄秘史》中,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太极表演服饰也是由公司设计生产,其业务还拓展到日本、韩国的影视机构等海外市场。

李荣森带领的苏州剧装戏具厂的工人,平均年龄近40岁,他们大多默默无闻,而他们手里做出的剧装、道具,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为人称道的是,87版《红楼梦》戏衣制作经历。当时,红楼梦剧组要求,只做精品、时间不限。为此,苏州剧装戏具厂的所有工人,在开工前都看了一遍《红楼梦》。李荣森认真看了两遍说:“红楼梦在服饰上的描写很少,但只要抓住一点点信息,都是制作有利的。”

  这一做,就断断续续做了4年,说是87版电视,早在83年就开始准备了。

  戏衣九成的工序,都要靠手工来完成,特别是刺绣部分。由于销售价上不去,原材料、工资、房、电、水,各项费用都在上涨,工厂要消化掉这些成本,只能一步步让利。现在的戏衣行业都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作为技术人员还是企业管理者,李荣森都对剧装戏具技艺的传承割舍不下。作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荣森不光自己带徒授艺,还在公司制定了带徒措施,鼓励在职的老师傅传承技艺。近年来,他积极搜集资料,努力记录研究苏州剧装戏具的历史,与人合作编著了《中国传统戏衣》等书。他还是中国戏剧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还动足脑筋,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加盟,在他的努力下,企业的一百多名职工的平均年龄已由50岁降至40岁以下。“500年的技艺,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消亡,真是罪莫大焉,一定要传承、发展好它。”李荣森坚定地说。

  在李荣森看来,传统技艺有着它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不可磨灭的艺术瑰宝。“我不坚持,苏州的这门手艺就没了。追溯历史,苏州戏剧服饰的历史最为长远,不能没有人传承。”

  好在如今李荣森也带出了几个优秀的年轻学生;中戏的学生每年都会过来学习,在这些孩子身上,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有些路注定艰难险阻,但也必须龃龉前行。

  人生有太多太多事,不是因为希望才坚守,是因为坚守才有了希望!

  (来源:苏州日报 时尚芭莎艺术 我苏网综合整理;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