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档案局供图
进入手机支付普及的“无现金时代”,人们购物已越来越少地接触钞票。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东西的年代,其实距离我们只有25年。
上世纪5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新中国在生产力尚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对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分配、凭票供应制度,由此发行粮票、布票、食用油票等各类票证。后来,凭票供应物资种类不断增加,直到1993年前后票证时代才告结束。
无锡市收藏家朱忠华的藏品,就见证了这段远去的匮乏时代。此次他报送的176张江苏各市县发行的粮票及代用券,当年可谓“第二货币”,因为购大饼油条之类的粮食制品,都必须同时付粮票和钱,缺一不可。
江苏是粮票发行大省,全省粮票及相当于粮票的代用券目前所见将近1万种。根据已知情况,当时所设市县中除赣榆县、沭阳县、扬中县外都发行过类似票券。另外,江苏一些城市还使用“家庭供应证”,实际上也是变相票证。
记者看到,朱忠华报送的这些票券,设计考究、图案丰富、印刷质量高,而且极富时代和地方特色,风景名胜、标志性建筑等都被设计师搬上票券图案。
设计精美加上历史价值,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后,转而成为收藏界的新宠。朱忠华收藏票证有4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前就带着全国粮票去外地交换其他地方的粮票。经过多年淘买或交换,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票证他手头都有,“这次报送的仅占1%”。从这个侧面,人们可见当时发行的票证之多,也见证当年物资匮乏范围之广。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件件都要票,我都有收藏。”朱忠华说,他收藏有买“柴”的煤球票,以及醋票、酱票、盐票、茶叶票等。各地票证通常分“吃、穿、用”三大类,朱忠华这次在粮票之外,还报送无锡当地发行的豆制品票。
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朱忠华感慨:“那时候,要票的东西之多,今天的人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他收藏有小学生课本票、家具票、水票、电票等,还有外省的“等外猪肉票”,也就是质量不佳的猪肉,“猪肉等外品也供应市场,可见那时的匮乏程度”。
因为物资匮乏,那时即使有票证,选购商品的范围也有限。持票证只能购买指定品牌或指定等级有限数量的商品。“比如烟券,有的限购大前门,有的限购一级烟、二级烟。”那时候,想买质量更好的都不太可能。
朱忠华说,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前有钱买不到东西,现在都推销上门、甚至还搞降价促销,变化太大说不完。”
(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