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院士谈丨汪集暘:呼吁国家在秦岭淮河以南供暖

2018年08月28日 16:46:5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月28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宁举行。在表彰奖励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同时,大会也邀请了各领域专家学者。在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这些取得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学者们,分享了哪些宝贵经验?又给了青年人哪些启示?跟着荔枝新闻记者一起来聆听! 

  我苏网 (记者/王晟)作为地热和水文地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与部分同行呼吁国家扩大冬季供暖覆盖面。

  目前我国集中供暖区域在秦岭淮河以北。但事实上,秦岭淮河以南到岭南以北的广大区域,气候是冬冷夏热。特别是冬天居民在家还得穿着厚厚的衣服,“冻手冻脚”,所以有关南方冬季供暖的呼声近年来日趋高涨。

  有南方网友调侃,以前这样哆哆嗦嗦过冬天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直到通过互联网发现北方的朋友都在有暖气的室内“一身轻松”,所谓“我在南方穿着貂,你在北方露着腰”。

  但是大规模供暖,是不是会加剧冬季能源供应的紧张,并且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

  “浅层地热能源在供暖和制冷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汪院士推荐的是更加绿色的办法。

  什么是浅层地热能?是指地下200米以内,储存在岩石、土壤中、或者是地下水中的热能。

  那么,这些浅层地热能怎么能够用来取暖和制冷呢?荔枝新闻了解到,以华北部分地区为例:当地地热能源的温度大概是14℃左右,一年四季温度恒定。用U型地埋管,一方面进水,一方面出水,把地下的热进行采集交换。冬天通过热泵压缩机把它抽入室内管道,变成高品质的热能供室内取暖。夏天又把室外的热能转入地下,从地下置换出相对清凉的凉水引入室内,带动室温下降。

  目前,随着我国多年的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通过地源热泵技术的浅层地热能应用已经突破了成本瓶颈,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以及雄安新区建设都在设法规模化使用浅层地热能资源。

  尤其是雄安新区所含的河北雄县,汪院士赞不绝口——地下存储的热能规模之大,如同把整个桂林山水埋在2000~3000米的地下。

  每深入地下100米,温度上升3℃,所以从当地打出的地下热水温度高达70~90℃,意味着很大的能量。

  在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在南京、常熟、南通等地都发现了存储量很大,质量很高的地热资源,既可以作温泉,也可以考虑用作供暖和制冷。

  说起科技创新,已经80多岁的汪老院士依然忠于自己的使命。他对国家住建部的领导谏言,与相关单位和学科合作,用创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如何“多快好省”地创新开发利用热能,地上地下结合,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造福千家万户。
  戳进专题,听更多院士谈创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