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江阴祝塘的兄长负荆的背影照片,连日来在朋友圈“发酵”,这是兄长代替年迈的父母为当年无力养育小妹、而向失散45年的小妹请求原谅的照片。
忍痛送出再度成孤
江阴寻亲协会的李勇国介绍,负荆的是祝塘的兄长戴中天,父亲戴玉才81岁,母亲殷秀宝79岁,戴中天单独到青岛代替父母负荆请“罪”,请求妹妹原谅当年父母的苦衷,回到祝塘的家中与家人团聚,负荆的照片就这样被定格下来。
江阴寻亲协会的志愿者介绍,被送出的小妹命运一波三折,现在的名字叫王培清,出生后不久父母忍痛将其送出,后又被抱养到了青岛。
王培清的童年还算幸福,但令她常感不解的是母亲比她大了近50岁。同龄人都有兄弟姐妹,唯有她是独生女。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世可能比较复杂,但是她一直不确定。每次半开玩笑地问母亲:“我不会是抱养来的吧?”母亲也以开玩笑的语气回答:“你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上小学时,从来不敢叫同学来家里玩,最发愁的就是开家长会,生怕同学发现自己的父母明显年龄偏大。1986年,母亲去世。由于父母都是外来人口,在青岛无亲无故,王培清一下子变得无依无靠。这年,她才14岁。
销户时发现身世秘密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去派出所给母亲销户时,户籍档案上明确写着,她是1972年由养母从无锡婴幼院抱养到青岛来的。“一时间天塌下来了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王培清说,青岛的父母其实只是养父养母,多年的猜测和疑虑一旦被证实,对那个年龄的她冲击相当大。
当时她正上初二,不会做饭,每天饥一顿饱一顿,逢年过节,陪伴她的是孤独。更大的困难是经济上的拮据。养母去世时,留下了1000元钱和一部分粮票,本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结果钱被一个无良邻居全部卷走。好在养母的单位有人情味,每个月补贴生活费,直到成年。
为了节省,她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填饱肚子,她课余时间就去海边捡海菜、挖海蛎子等果腹。如今她的肠胃很不好,她感觉就是那时留下的后遗症。
正是由于生活艰难,初中毕业后她就上班,自己养活自己,并且搬离了以前的住处,选择在外租房。
寻觅亲人遇到好心人
2006年,青岛曾经组织过一次近百人的南下寻亲活动,王培清加入了队伍。她第一次来到无锡婴幼院,通过保存的资料,查到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还结识了婴幼院的退休职工于浩夫妇。于浩是江南寻亲群体眼中的传奇人物,他在退休前,整理了该婴幼院所有的收养档案资料,为日后众多寻亲者查找信息提供了关键的帮助。
虽然这次没有找到亲生父母,但王培清从此踏上了寻亲之旅。此后的11年间,她每年都参加无锡以及周边地市组织的寻亲大会,但每每又带着失望回去。除了自己南下寻亲之外,王培清还自发当了一名寻亲志愿者。凡是有江南的家庭寻找孩子,只要求助到于浩那里,只要收养记录上显示是青岛,于浩夫妇就会把寻亲资料电话告知王培清,请她在青岛留意可能的吻合对象。
奇迹在刹那出现
就在王培清寻亲期间,江阴市祝塘镇的一户人家,也在苦苦寻找多年前寄养出去的小女儿。1972年7月20日,这户戴姓人家的第四个孩子呱呱坠地,是个女儿。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实在是无力抚养。正巧无锡市区有户殷实的家庭想收养孩子,当教师的父亲决定忍痛把小女儿送养出去。
为了日后有朝一日能够亲人相认,父亲特意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出生时刻、体重身长等信息写在纸条上,一式两份,一份塞进襁褓中,一份自己留存。此外,还写了一首隐含着女儿信息的诗句:“祝戴志怀求,丽菁笔墨多。抚养成栋才,负荆感恩来。”不仅交代了女儿的出生地,还有对收养家庭的承诺。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再去查找无锡这户人家,才发现这户人家当年根本就没有收养他们的孩子。这无疑是晴天霹雳。送养时所有的寄托全成了泡影,女儿已经无从查找。
后来王培清才知道,寻找女儿几乎成了亲生父母的一块心病。
转机出现在2017年,极富戏剧性。王培清老家的一个亲戚,当年也曾送养过孩子,最后流落到了山东临沂。在江南和山东两地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一家人成功团聚。在前往亲戚家祝贺的时候,王培清的哥哥才知道,无锡的于浩夫妇手中掌握大量的寻亲资料。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往无锡找到于浩夫妇求助。通过查找档案登记的出生年月日,知道了妹妹被青岛的人家收养。
这一天是2017年的11月3日,王培清说她永远忘不了这个日子。于浩夫妇接到求助后,照例给她打电话,要把这个寻亲线索告知她:江阴的一个哥哥来找妹妹,然后就报了一组出生年月日。电话这头的王培清一下子愣住了,这不就是自己的生辰八字吗?还未等那边报完,王培清已经把后面的登记信息全部说出来了。那边也很诧异:这个信息你为何记得这么清楚。王培清一下子大哭起来,冲着电话喊道:这就是我,要找的就是我。
一时间两边都陷入了短暂的平静,谁也不敢相信天底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
(来源:江南晚报网;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