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校往事:上世纪的学霸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2018年09月26日 20:28:0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专稿(文/zZZ)

  今年9月,古老而年轻的南京迎来了第一批00后大学生。

  为了让“萌新”们深入感知这座城市,大蓝鲸为所有新生精心准备了一份“开学大礼包”和一场盛大的开学典礼。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未来四年,南京这座城市将与你的大学一道,收藏着你的青春,守护着你的梦想。

  “创新名城,因为有你更精彩”2018级大学新生开学季系列活动正在开启,全新的南京校园生活正在徐徐展开。

  我们不妨把时间倒推,看看上个世纪的年轻人们如何开启大学四年,一起走进南京名校里那些名家们的校园往事——

  “火药王”王泽山的1954年: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一次精彩亮相,使得新中国外交首次轰动世界。这一年,19岁的王泽山怀揣着强国梦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了一个一个“大冷门”——火炸药专业。

  王泽山有他的坚持。在他出生时,家乡东北就已被日军占领,经历过战乱和苦难,他从小就将“强国方能御侮”的道理铭记于心。

  在其他学生纷纷选择与空军海军有关的热门专业时,王泽山丝毫无悔:“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火炸药是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领域。”

  从那时起,火炸药研究就成了他的毕生追求。

  而王泽山就读的哈军工最早源自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曾在南京孝陵卫(今南京理工大学所在地)开学。

  虽然不曾在南京的校园里求学,王泽山与南理工的缘分却延续至今。

  83岁的他仍然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作为南京理工大学年纪最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用一个甲子的时间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一系列重大发明应用于武器装备和生产实践,书写了我国火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 

  外交家沙祖康的1965年:两年时间学完四年内容

  1965年9月,南京大学迎来了又一批新生。原南大英语系党支部书记蒋克注意到一名叫做“沙祖康”的新生。

  当时,每到周末,老师就要到学生宿舍做例行检查。蒋老走进沙祖康宿舍,看到沙祖康位于下铺的床位时,心里涌起了无限爱怜。已是隆冬时节,他的床铺上居然只有一条薄薄的席子,连一只枕头都没有。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沙祖康却保持了不卑不亢勤勉自强的品质。他热爱运动,每天早上七点半,校园的单杠双杠上总有他汗流浃背的身影。

  他在图书馆里每天看《北京周报》英文版来学习,用两年的时间,他达到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

  对于这位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而言,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在南京大学度过的,他在这里获得知识和成长,也邂逅了执手一生的伴侣。

  即使多年以后,他在与大学生交流时仍然表示,“人的一生大学4年,以及大学毕业后的4年,最重要,这几乎决定人的一生。”

  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的1977年:阴差阳错与飞机结缘

  1977年10月21日清晨,人们一睁眼,听到广播里的新闻:从今天起,高考恢复。当吴光辉得知高考的机会时, 一股巨大的力量和激情点燃了他,这一年,吴光辉成为南京航空学院77级的新生。

  人的一生有很多巧合,隐藏着某种偶然,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那个时候都是先录取后选专业,当时南航的专业都是保密的,专业介绍很少,懵懵懂懂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去选择。

  “我个人比较爱好电子,后来一看专业很多,有飞机设计、 电子电气、 雷达、 发动机等,当时就想学飞机设计,将来可能做总设计师,于是就报了飞机设计专业。”

  这个简单而又朴素的想法使吴光辉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飞机设计事业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挚爱和追求。

  入学报到的时候,吴光辉一个人从汉口坐船到了南京,在船上他碰到了一批南航学生。旅程中,几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都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期待。

  然而,大学生活并没有他意料中的顺利,物理、化学、 英语等课程常常困扰他,为了补课,他把课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复习和自学上。有时为演算一道高数题,时常沉浸其中,,等他有抬眼的工夫时,发现整个教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今年9月,这位工程师出现在了央视《开学第一课》舞台上,与无数正在校园和即将迈入校园的学生分享他的南航时光。

  建筑师王澍与企业家张近东的1981年:叛逆的生活与未来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华夏大地上新事物和新思想暗流涌动。同样是1981年9月,南京的校园里迎来了两位年轻人,一个是东南大学建筑系的王澍,一个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张近东。

  这两人在中学时代都是出名的好学生,王澍是永远的第一名,考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被认为发挥不佳。老师认为他最理想的去处是北大中文系。

  而另一位中文系学生张近东则是宁海中学的理科优等生,中文系的四年似乎并没有给这位商业大咖的履历上留下太多印迹。

  大一刚入校时,成绩优异的王澍被选为9名新生代表之一,与时任东大校长的钱钟韩对话。王澍回忆说,和9名学生代表对话时,钱钟韩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大学生?”9名同学谁也没能答上,钱钟韩就说:“好的大学生一定是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钱钟韩的这番话让王澍受益匪浅。

  大学时代的王澍是叛逆的,逃课、交0分作业和老师吵架……一度令老师十分头疼。

  而张近东的叛逆在于,原本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他,却一脚踏进了南京鼓楼区的一家国有企业。

  然而,55.8元的月工资还是没有留住年青人狂热躁动的心,而且此时中国已然掀起新一轮“下海”潮流,几乎没有做任何犹豫,张近东便怀揣着平日靠帮人安装调试空调赚来的10万元“外快”,买下了南京宁海路上一家不足200平方米的门面,并给公司取名为苏宁交家电,不到29岁那年即完成了千万资产积累。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1987年,17岁的少女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成为了“南二代”——父亲鲍希茂、母亲陈慧兰分别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教授。

  鲍哲南一直把南京视作“起飞的地方”,她说自己对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最初始于南京大学薛奇教授的实验室。

  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鲍哲南凭借在实验课上的出色表现,大二暑期进入薛奇老师的科研实验室。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高分子的化学材料,实验结果产生了一个黏稠的东西,这使得化学在我眼前不再是抽象概念,我可以想象它运用到橡胶或者生物工程上的奇妙。我第一次感觉到,高分子化学特别有趣,第一次感觉科学研究直接与日常生活有交集。”

  这位聪慧的少女与南大的缘分并没有延续太久,大三那年,鲍哲南全家移居美国,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后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多年以后,尽管当曾经的天才少女已经成为与团队研究出柔性人造皮肤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当年的同学回忆起她时仍能记得她特别的自我介绍——“我叫鲍哲南,哲学的哲,因为我的父母希望我有智慧。而南是南京的南,因为我出生在南京。”

  看完这些学霸操作,你将如何在南京如何起飞,如何迎来未来四年?

  我们在29日举行的的南京开学典礼上期待你的答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