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19点30分,随着大幕的拉开,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在江苏大剧院戏剧厅上演,作为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创排的首部大戏,《国鼎魂》在紫金文化艺术节的亮相备受期待。
【故事情节】
《国鼎魂》根据苏州潘氏一族捐鼎的真实故事改编。大盂鼎、大克鼎历经坎坷,传到潘氏族人潘祖念的手中。潘祖念为护双鼎,致仕返苏。可叹盘门香烟寥落,祖念独子家裕身染沉疴。医家闺秀丁素珍为救家裕,自愿冲喜与其成亲。新婚之夜,苏州驻防都督贾大帅冲进潘府逼诈宝鼎。为护二鼎,家裕自戕。素珍殉情,幸被救下。潘祖念感佩其贞烈,重托宝鼎,并赐名潘达于(“大盂”,寓意大盂鼎)。
“国要像个国方能配得鸿宝重器,家要是个家方能守得无价珍宝”这一主题贯穿全剧始终,成为女主人公潘达于守鼎一生的信念。为了护鼎,她先后经历了丧夫失子之痛。此后60年间,尽管潘府历经战乱,屡遭逼迫,以潘达于为代表的潘氏一族仍谨守家规,严护古董。直至1949年新中国之后,潘达于才让长埋于地下的宝鼎重见天日,并代表潘氏一族最终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
全剧时间跨度80年,共有六场,分别选取了达于嫁入潘府、军阀诈鼎、日寇逼鼎、军统索鼎、无私捐鼎等几件事,用块状简介交代的方式将女主潘达于识鼎守鼎护鼎的一生勾连起来。
80载的纷纷扰扰,岂是短短2个小时能够穷尽。为了避免冗长枯燥的讲述,主创们巧妙地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窗格移换之中,老年潘达于与丁素珍(青年潘达于)无数次同台对话;虚实转变之间,相隔几十年的时空交叠在一起,形成一种巧妙的“平行叙述”。一问一答,一叙一述,潘达于从伤痛、怨恨到释怀、彻悟的心境变化不言自明。
苏剧《国鼎魂》既具有传统戏曲的典雅和质朴,又不失现代戏的张力与宏大,这一特质得益于其独特的唱腔设计。苏剧作为与昆曲双花并蒂的剧种,长久以来受困于其表现力有限的声腔,施展不开“拳脚”。因此,负责《国鼎魂》唱腔设计的周友良在创作时,一度放弃了套用传统的唱腔,而是采用童谣音调以及太平调、南方调清版的音调来创腔。唱段在强弱、速度变化上非常丰富,加以各种板式的运用,既创新了苏剧单一的唱腔,又保留了它的韵味,令原本平淡的苏剧唱腔更具现代性。有张有弛,轻重缓急间观众很快就被代入到情节中。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在本剧中饰演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潘达于。从桃李年华演绎到耄耋之年,这对于任何一位戏曲演员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不仅在外形和肢体动作上有所不同,更是在声调和唱法拿捏上有着极其细腻的差异。王芳说:“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在舞台上呈现的时间跨度是80年,而我演了这其中的60年。年龄上的跨度满足了我作为演员想面对的一种挑战。”
《国鼎魂》在紫金文化艺术节的首演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观看。一位年轻的妈妈是带着自己6岁半的儿子一起来的,她说:“《国鼎魂》的舞美设计非常棒,故事的讲述也很紧凑,之所以带孩子来,是想让他了解更多国宝背后的故事,减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疏离感。”
还有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是在女儿的陪伴下来的,老奶奶说:“这个故事我们以前都知道,这次看了戏,觉得演得非常真实。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戏,这回来到现场,感觉很不一样。”
自2016年下半年启动策划以来,《国鼎魂》经历了两年不间断的排练、演出打磨,剧本五易其稿,经过多次专家座谈和修改。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陈祺皞告诉记者,以苏州的演员演苏州剧种,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传承,也对苏剧的剧种建设及其当代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欢迎关注紫金文化艺术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