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汉风——2018中国·徐州最美汉服国际推广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从小学生到白发老者,从爱美的年轻人到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很多乐趣。
一套漂亮的汉服,不仅是特殊活动中“Cosplay”的道具,也有着非常深厚的背景。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平时,你会穿汉服吗”?
一衣带水,虽然幼细,却源远流长。
虽然名为“汉服”,但汉民族的服装史还要早于汉朝的建立。《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这世界上最会穿衣服的人~
文明的历史如同大江大河,奔流向海的途中总有新的元素融入。“汉服”的发展同样不是一条单行线:从“胡服骑射”开始,到唐朝风靡一时的“西域圆领”,从书生的幞头到乡绅的“瓜皮帽”,“汉服”的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是,到了近现代,“汉服”和“生活”之间却渐行渐远。
一衣带水,虽然清浅,却分隔两方。
“一衣带水”的本意,就是指“像腰带一样宽的河”,形容两岸距离非常接近。但即便是这样清浅的一条“汉服”之河,却仿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之间画出一条窄窄的界线。
这其中有传承普及的问题。短短几年前,国内还出现过“错把汉服当和服”的乌龙事件,让人啼笑皆非。
这其中也有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今天的“汉服”,到底是一种礼服,还是一种日常服装?如果是礼服,它对应的场合是什么?如果是日常服装,它真的适合大多数场合吗?
或者说,如果我们希望“汉服”摆脱礼服的范畴,重新走回日常生活,是不是应该对它作出某些新的改变?
一些尝试已经出现,我们不敢说这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但至少是一种勇敢(而且挺好看)的尝试。
一片霓裳,虽然古老,却有着今天模样。
“汉服元素”与当代服装的融合,已经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有人把这类作品叫做“汉元素时装”。
相比规制完整的传统汉服,“汉元素时装”对文化元素的选择更有针对性,更精炼,与当代审美的契合度也更高。
不少“汉元素时装”较适合日常穿着,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违和感”。
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种勇敢尝试的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一片霓裳,虽然单薄,却装着文明宝藏。
中国人用一个形象的词汇,形容一种外在服饰与内在文化相互撕裂的现象——“衣冠禽兽”。穿的再漂亮,再标准,如果在行为上不能与传统文化的基因内核相符合,也不会产生内外统一的美感。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营造更加友好的环境:让“仁者”不被误解,让“义者”不被忘记,让“礼者”不被嘲笑,让“智者”不被孤立,让“信者”不会吃亏,让“勇者”不再受伤……
徐州不仅有着深厚的汉文化传承,也是“全国文明城市”,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朝向未来,都是“汉服”文化继承发展的优质土壤。加上市内大量的汉文化物质遗产,为“汉服”元素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表现背景,相信不久的将来,“汉服”会和“汉文化”一样,成为徐州城市性格、城市形象的又一个醒目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