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秀出”文化自信!南通非遗闪耀世界舞台

2018年10月09日 16:47:50 | 来源:南通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档案见证

  9月28日,如东第十九届国际风筝会在小洋口国家级风筝放飞场举行,本次盛会,南通的板鹞风筝不仅再次和全国各地的风筝同场竞技,还吸引了老挝、孟加拉国、纳米比亚、印度等4支留学生代表队参赛,延续了国际风筝盛会的传统。近年来,以板鹞风筝等为代表的南通非遗不仅吸引着外国友人来到南通,更是经常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江海文化魅力。

  走出国门,南通板鹞风筝放飞美国华盛顿广场

  2014年7月6日,美国华盛顿地区最大的年度文化盛事——史密森民俗节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在近两周时间里,来自南通的省级风筝非遗传承人张文智和国内107位艺人一起,作为中华文化使者,向全世界展示了8个舞台表演项目和16种民间手工艺项目。

  张文智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钟情于板鹞制作数十年,回忆起当年的文化之旅,他仍充满自豪,他介绍说,2014年史密森民俗节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这是中国首次以主宾国的身份参加史密森民俗节,也是近年来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民俗艺术对外交流活动。

  在此次民俗节上,板鹞风筝是主力项目,每天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空放飞,向全世界110万游客展示江海之滨的乡土文化。张文智说,为了让世界了解板鹞风筝的魅力,他克服运输困难,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前往。如今,当年带去的风筝仍摆在他家最显眼的位置。记者看到,当年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飞翔的有六角板鹞“反弹琵琶”、150个哨口的“龙凤呈祥”、七联星“童年惊梦”、六十一联星“京剧脸谱”等。


资料图:张文智

  张文智回忆,民俗节期间,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5时,包括他在内的中国艺人与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亲密接触,为全方位展示板鹞风筝的独特魅力,主办方特意设定了放飞时间,以便游客欣赏板鹞的动态之美。

  放飞现场,美国观众的热烈反应超乎想象,张文智说,很多会简单中文的老外直呼“棒极了”,就连当地很多华人也都惊呼:“虽然从小就知道放风筝,但如此精美的扎制工艺、如此精妙的发音装置,真让人大开眼界!”当时,美国亚裔联合会负责人林旭特意从费城赶来,他称赞张文智的每一只板鹞风筝都充满智慧和震撼力,值得全世界人民尊重。

  张文智还记得,有一位带着孩子的美国女士在现场见证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她激动地说:“板鹞风筝复杂的制作工艺令人惊奇,今后会带着家人前往中国、前往南通,更好地感受风筝魅力。”

  史密森民俗文化节结束后,包括张文智在内的108位民间艺术家还出席了多伦多港前艺术中心举办的“加拿大中国节”。“能有机会辗转北美洲的两大重要国家,展示交流来自中国江海之滨的乡土文化,是我一辈子的梦想。”张文智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南通的板鹞风筝能打动中外组织者,这份荣耀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江海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传承。 ”

  搭台引“戏”,数十个国家来通切磋风筝技艺

  其实,在张文智前往美国前,已有美国专家慕名来通,了解板鹞风筝的制作工艺,以便在民俗节上更好地让美国人民了解这一非遗项目。张文智指着一张照片介绍说,这张照片记录了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美国杜兰大学研究民俗的尼克教授用视频、音频设备记录板鹞风筝放飞过程的瞬间。

  记者了解到,2014年4月6日,尼克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助手、中国留学生张巧云特意从美国来到中国,经过长时间的飞行后,64岁的尼克教授顾不上倒时差和身体疲劳,直接从上海来到南通,前来寻找张文智。当时,吸引尼克教授的,是他在中国文化部提交的一份推荐名录中的关于张文智及其风筝的介绍。

  此次来通,尼克教授收获满满,他携带的拍摄和录音设备“满载而归”。尼克教授说,中国是一个具有多元地域、文化和宗教以及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国家,尤其是有许多优秀的民俗表演者,他对此十分着迷,通过拜访张文智,他深深感受到了南通板鹞风筝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随着板鹞风筝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国际友人了解、喜爱,不少国家派出文化大使来到南通,甚至前来学习这项技艺。

如东第十九届国际风筝会

  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的如东国际风筝会就是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切磋放飞技艺的舞台。每年秋高气爽时节,特色风筝、龙类风筝、软体风筝、打斗风筝、运动风筝等,让小洋口上空成为了风筝的盛会,市民们已经习惯了每年前来享受这场视觉的盛宴。

  今年的盛会吸引了老挝、孟加拉国、纳米比亚、印度等4支留学生代表队前来参加。据南通市风筝协会副主席、如东县风筝协会秘书长沈阳介绍,如东是我国东部著名的风筝城市,也是中国风筝流派南鹞的发源地,每年一次的国际风筝赛事已逐渐趋于成熟,此前还有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派出代表队参加比赛,各国运动员在一起,不仅可以风筝放飞技艺,更能将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让板鹞风筝不断发展。

  百花齐放,南通非遗亮相世界舞台显自信

  板鹞风筝只是南通非遗项目百花丛中的一朵小花。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南通市非遗项目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南通歌舞、风筝、蓝印花布、刺绣、杂技、木偶、童子戏等民间艺术先后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惊艳世界。

  时间追溯到2009年,当年,南通市非遗项目在“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活动中崭露头角。南通代表团带去的蓝印花布画轴、仿真绣工艺品,以及参展板鹞风筝哨口、西亭脆饼、南通土布衣服、季德胜蛇药、王氏保赤丸等展品,备受欢迎。两年后,南通市又组团参加了2018年新加坡第十八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南通非遗项目产品现场销售达50万元人民币,并达成数百万元的合作生产意向。


吴元新和女儿吴灵姝

  在此期间,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郭承毅、金蕾蕾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13年初,他们又组织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仿真绣、色织土布技艺、铜香炉浇铸技艺、剪纸、如东面塑、竹艺、瓷画等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南通非遗向人们展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感知江苏”文化周上,沈绣、蓝印花布、古琴亮相,在俄罗斯掀起了一股南通的非遗文化风。

  当年的文化周,南通是赴俄参展唯一地级市团队,展览现场,沈绣精品《普京总统肖像》摆放在俄罗斯博物馆民族馆展厅中央最醒目的地方,沈绣传承人周晶还把绣台搬到现场,现场教中外宾客劈线、刺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带去了三大箱、200件蓝印花布制品,包括壁挂、台布、服装、玩具等,蓝印花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一下子得到了俄罗斯的喜爱。当时,一位16岁的俄罗斯姑娘娜塔莎指着印有彭丽媛出访图片的展板说:“彭!我知道她!她的外套太美了!”当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艺术遇上俄罗斯传统民歌,会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活动现场,梅庵琴社社长、梅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徐毅轻抚琴弦,用古琴演奏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民歌《三套车》,博得现场观众连连称赞。

  艺术无国界,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南通非遗正向世界人民展示自身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世界大舞台上,南通非遗也在探索民俗文化资源产业“走出去”的市场化与产业化之路,让南通非遗在发展中传承,在创新中延续。

  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靠的是一代代传承人的传承。

  南通市共有命名的市级以上传承人253人,已去世14人,目前共有239人。

  国家级传承人:命名8人,去世1人,目前共7人。其中,传统音乐2人,传统舞蹈1人,传统美术1人,传统技艺3人。

  省级传承人:命名25人,去世2人,目前共23人。其中,传统音乐4人,传统舞蹈1人,传统戏剧2人,传统美术5人,传统技艺9人,传统医药2人。

  市级传承人:命名220人,去世11人,目前共有市级传承人209人。其中,民间文学10人,传统音乐20人,传统舞蹈8人,传统美术54人,传统技艺102人,传统戏剧5人,传统医药3人,曲艺4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人。

  (来源:南通发布;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