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曾被叶圣陶赞誉为“太湖一枝梅”,在江浙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文学大家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又与锡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清新之中透着秀丽,极具水乡风情。
10月13日,由苏州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带来的,改编自沈从文先生的同名小说的锡剧《三三》在荔枝大剧院上演。
现场剧照
全剧在一阵少女银铃般的笑声中开场。赤脚坐在桥头的小姑娘、桥下的青石板路、青石板旁的水车、水塘里的荷花,让人有一种“此身好似入桃园”的意境,锡剧《三三》一开场便营造出了这水乡的诗情画意,抓住了观众的心。
现场剧照
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杨蓉编剧,曾荣获“文华奖”的韩剑英导演,“梅花奖”得主董红、青年演员沈科主演。以平实的农村小故事向现代人展示了主人公三三心中梦想的美好。
全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精雕细刻,打破常规性的戏剧矛盾和冲突,将诗意和戏剧性相统一,将原著的创作风格与锡剧清新秀丽的艺术呈现水乳交融,表现“纯美”,突出“意境”,强化“内涵”,充满真善美和正能量。
现场剧照
【内容简介】
青山绿水之间,有一座杨家碾房。静静的碾坊里,有一个少女三三。三三终日自由自在,仿佛未经涂染的白纸,不知什么是思念、什么是忧烦。直到有一天,城里来的少爷进入了三三的世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石子,泛动涟漪。
三三开始了她青涩的憧憬,诧异于悄然入梦的男子,向往着城中的图景,想识字,想跟随一个人,想走出大山,想摆脱家乡一成不变的人生。就在三三满怀欣悦,想要奔入新的生活时,久病的少爷突然撒手人寰。所有的美梦刹时散落,哗啦啦碎了一地。碾坊还是那个碾坊,三三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锡剧《三三》片段
锡剧《三三》不像以往的剧目那样有场次之分,全剧从头到尾都以优美的唱段作为过门,不但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十分流畅的开启了新的篇章。剧中还有一大亮点则是编剧把故事的一部分内容借由一群喜欢扎推在一起“闲言碎语”的乡下妇女之口交代出来,既生动地刻画出了农村妇女们的形象,又完整的交代了故事情节,让人眼前一亮。
现场剧照
那个“一举一动不矫作、一颦一笑皆纯真”的三三从一个无忧无虑、淳朴天真的小姑娘,随着梦的开始到破碎而变成了一个“不回来的三三”、一个“回不来的三三”。三三“声声央求声声唤,唤得花草树木全凋残”,最终三三的梦随着少爷的离去而瓦解。大山还是从前的大山,鱼儿还是水里的鱼儿,姆妈还是那个爱着三三的姆妈,然而“悄悄改变是三三”。
“有一座幽幽静静的石碾坊,青山绿水深深掩藏,有一个清清灵灵的小姑娘,悄悄走进心的梦乡。有一段寻寻常常过往事,随着溪水流向远方……”
现场剧照
锡剧《三三》保留了原著中沁人心脾的梦幻色彩与恬静悠远的人文情怀,并且凝练了小说原有的人性之美与自然之趣,让这个虚无缥缈的梦变得实实在在,也让少女三三几不可察的情感涟漪转变为积极、活跃、动态的追梦之举。如此这般,清凉优美的梦中依然蕴藏着原本的人文情怀,也点出了积极追梦的时代精神,拉近了与当代观众之间的距离。
现场剧照
在后台,剧中三三的扮演者董红告诉记者:“锡剧《三三》已经演出过无数次,也已经不是第一次登上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了,但每一次登台我都会对三三这个姑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董红还坦言道:“以一个成人的视角去演绎一个15岁左右天真的小姑娘其实是有难度的,虽然我们都稚嫩过,但想要演绎出她的天真烂漫还是需要思考的。”
三三的扮演者董红
导演韩剑英也曾说过,在存有享乐主义的当下,《三三》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对话,更是世俗与宇宙空间的对比。”韩剑英表示,《三三》就像一面纯净的镜子,引发世人对当今社会与人生的反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梦想的历史,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我们需要的是面对梦想时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凡能体味三三心境的人,方懂得人生的价值与甜蜜。”
全体演职人员
主创团队也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三三》小说原著,而是根据当代的价值观和时下观众的欣赏习惯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创新。
例如剧中三三基于少爷带给她的心理印象,将城市想象成了一片纯白与美好,与原著中三三和母亲共同想象出来的滑稽古怪的城市大相径庭——城市代表着先进与开明,对少女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无疑更符合现实情况。
现场剧照
此外,杨蓉还在剧中加入了一个原创人物桃子,这个恋上了城里人的姑娘被家人安排嫁给不喜欢的乡下人,最终走向了发疯的悲剧结尾。编剧杨蓉表示:“桃子是一个象征性人物,暗示着三三的另一种命运的可能性。她始终是剧中的一抹暗色,但她的存在又冲淡了沈从文小说一以贯之的对于城市的讽刺情调,加强了乡村与城市的内在联系。”
“天上有片彩虹,人间有片花丛,开满春夏秋冬……”
锡剧《三三》人物:桃子的片段
杨蓉希望观众能在《三三》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她尽力将这部剧写得带有泥土味、散发露珠香、如同溪水流,以便让每个观众寻找和回味自己记忆中的乡愁,从而唤醒传统且永恒的真善美。
现场剧照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学,但经典的文学不仅仅属于它那个时代,也属于后来一代又一代能够感悟经典并能与其享受艺术共感的受众。今天我们再来感悟经典,不仅不会有过时之感,相反可以在前人用生命留下的文学的“苦难蚀刻”里,寻觅和挖掘到历史的旧影与记忆。
锡剧《三三》尾声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