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养育让我更能吃苦更能坚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的浓浓家乡情

2018年10月28日 16:41:12 |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建设难度极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规模钢桥段建造、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生产浮运安装、两大人工岛的快速成岛等技术创下多项世界纪录。而世界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工程正是林鸣及其团队的得意之作。

  1957年出生于兴化的林鸣,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主持创造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度“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201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员标兵第一名),并作为第一个发言的党员代表在颁奖会上发言。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外海沉管隧道,当今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外海沉管隧道建设能力。岛隧工程从2005年开始准备,随后十多年,林鸣一直在为解决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而奋斗。12年前,林鸣曾找到当时世界上在沉管安装领域技术最好的一家公司谈合作,对方开出1.5亿欧元(约15亿人民币)天价。谈崩后,林鸣带领团队自主攻关,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面对顶级难题,林鸣表现出中国建设者的严谨与自信:“要用中国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唯一’中创造出‘第一’。”

  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需要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完成高精度的海底对接,林鸣比喻其难度“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最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林鸣和他的团队取得了巨大成功,隧道顺利合龙。

  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般人难以超越的成就,这位泰州汉子内心深处的家乡情结依然像火一般炽热。林鸣兄弟三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上世纪60年代,林鸣的父母调到兴化工作,母亲在兴化肉联厂做会计,父亲是一家工厂的负责人。之后,他们全家被下放到兴化农村。在农村的生活很艰苦,兄弟三人借住在别人家,父母住在一个很小的茅草棚里。在兴化,林鸣当过3年农民、4年工人,拿过锉刀、锯子,练习锉、锯、凿、刨等基本功,学当铆工和起重工。在家乡生活的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工作都十分有用,让他拥有了非常强的动手能力。恢复高考第二年,林鸣考取了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成为78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的学生,完成了从工人到工程师的初级转变。

  林鸣在给市委市政府的答谢信中说:“家乡的养育让我更能吃苦、更能坚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以自己是一名泰州人而深感自豪。”

  林鸣说,这些年,他几乎每年都回兴化,老家还有许多亲人、朋友。家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美丽的油菜花、鲜美的大闸蟹,这些都让他魂牵梦绕。大桥成功通车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休息一下,也许休息的这段时间会回家乡看看。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