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今年夏天,持续的高温让很多人直呼热得受不了。网友戏称,空调、wifi、西瓜,这才是现在度过夏天的正确方式。
不过,在40年前,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没有,那时候,人们在夏天是如何纳凉的呢?
蒲扇和凉匾这两件"古董"是泰州高港区杨营村村民徐龙顺从家里找到的,已经很多年都没有使用,特别是凉匾,徐龙顺年幼的孙子面对这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事物,甚至有些抗拒。
不过,徐龙顺说,在40年前还没有电的年代,这个凉匾是家家必备的物品。
凉匾是两用之物,一个是晒粮食,第二个就是作为一种夏天临时卧铺,睡在上面纳凉。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大多是低矮的平房,通风条件差,到了夏天,室内闷热难耐。
于是,每到傍晚,人们便手拿蒲扇,肩扛凉匾出了门,或在银杏树下,或在打谷场上,耳听虫儿鸣叫,卧看繁星点点,左邻右舍们聚在一起,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各个村都陆续通上了电,家家户户也都用上了电风扇,而那时,最流行的就是这种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吊扇。打开开关后,硕大的扇叶开始转动,连整个吊扇都跟着摇晃起来,平稳有力的凉风随之而来,驱赶夏日的炎热。
后来,落地扇、台扇、微风吊扇也相继出现,各种各样的电风扇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了阵阵凉风,也成为人们脑海中抹不去的回忆。
进入新千年,空调越来越多地走入农村家庭。村民江朋章家的第一台空调安装于2008年,花了2000多元,买回来之后一家人轮流使用这一台空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农村,也已经像城市一样,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实现了曾经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叶蓓蓓 编辑/肖瑜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