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物精品到无锡展出 持续至2019年1月6日

2018年11月07日 11:41:41 | 来源:江南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即日起至明年1月6日,“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在无锡博物院西区二层展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带来了一百余件套西夏文物精品,均出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古发掘。通过对西夏文字、西夏工艺、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方面的展示,让江南地区的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西夏灿烂而独特的文明。

  百余件套文物揭秘西夏王朝

  在历史舞台上,有一个神秘王国,发展过、活跃过、最终消失在西北丝绸之路上——这就是西夏。行走在展厅,一件件文物写满了岁月沧桑,仿佛置身贺兰山下,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千古谜团被一一揭开。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军力强劲,立国于西陲,雄霸于河朔。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共经十主,历时189年。近两个世纪中,西夏经历了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力主文教,发展经济,创造了辉煌的功业和灿烂的文化。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文物、典籍等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逐渐掩埋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都有西夏遗址和文物的重要发现,使独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气势恢弘的佛教建筑、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艺、方正繁缛的西夏文字、美轮美奂的金属制品,都是对党项民族文化传统的绵长追忆,也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厚文化底蕴的有力诠释。然而,这还仅是西夏文明的“冰山一角”。

  文字和技艺独具魅力

  西夏王国的文字曾一度被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中,直到19至20世纪,西夏文不断被发现,解读西夏文字便成了专家们充满乐趣的挑战。此次展出的一块西夏文残碑,由砂岩雕琢,阴刻楷书,笔画匀称,刀法工整,字形繁复,撇捺笔较多,笔力遒劲厚重,是不可多得的西夏书法艺术珍品。西夏文字貌似汉字又独具特点,多为比较工整的楷书,大概是借鉴了唐代成熟的楷书风格。展品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局部)为木活字印本,通篇笔画流畅,印制精良,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西夏建国后,朝廷专门设立有“织绢院”和“绣院”,管理棉、麻和丝纺织业的生产,能生产出绢、纱、罗、绮、绫、锦、缂丝和刺绣等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展出的这件“印婴戏莲纹绢”绢制品是西夏丝织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极好见证。这批展品中,有件“绿琉璃屋脊兽”造型十分夸张。这只盘踞在屋脊上的神兽,口大张呈90度,舌卷起呈“S”形,两角竖起,两耳直立于后,极富动感。在西夏陵历次的调查、发掘中,采集和出土的文物数以千万计,其中建筑构件数量最多,它是一个时代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手绘瓷坯体验西夏艺术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各朝代都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流派多样,而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西夏瓷器却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今社会鲜为人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此次展出的一件瓷器“黑釉剔刻牡丹花四系扁壶”纹饰精美,体态轻盈,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喜欢的用具,据说扁壶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为了让观众详细了解神秘西夏国的历史文化和瓷器艺术,10日13:30,无锡博物院文博课堂将邀请20名成年人在活动室参加瓷坯手绘活动。

  藏传佛教自西夏中期以后传入河西地区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西夏藏传佛教绘画——唐卡,便是明证。17日13:30,无锡博物院将邀请20名10岁以上的青少年在活动室体验西夏唐卡艺术。届时,工作人员将详细介绍此次展览中的唐卡作品,带领大家从内容和形式上了解西夏唐卡的艺术特征,通过临摹手绘来学习和体验唐卡的造型特征与色彩体系。感兴趣的读者可关注无锡博物院微信号报名,活动均免费。

  (来源:江南晚报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