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观看3d电影,沿着大运河苏州段环古城河,运河驳岸、河床形态、河底淤泥堆积情况均清晰可见,且可量可测。10月12日,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委托苏州市测绘院为大运河苏州段环古城河河床量身定制的“数字体检档案”出炉,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至唐中叶基本定型。通过作为运河主航道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大运河苏州段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为对大运河苏州段实施更有效监测,2017年开始,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委托苏州市测绘院对运河的河床、驳岸、桥梁、遗产区、缓冲区进行了“水、陆、空”一体化、全方位监测,利用多维度数据为大运河监测与保护助力。其中,进行河床扫描并已完成的环古城河总长度约15.4公里,河道最窄约16米,最宽约154米,河道面积1.24平方公里。
苏州市测绘院空间信息中心主任吕志才告诉记者,河床是运河生命的载体,以前河床监测多用插钎的方法,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不能反映河床整体状况、容易产生错误、绘图质量良莠不齐等。对此,苏州市测绘院受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委托,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采用多波束测深技术对环古城河河床进行全方位扫描,以无遗漏、高密度的数据采集方式完成全覆盖河床测量、航行障碍物探测,再利用相关软件编制完成了第一份环古城河河床的“数字体检档案”。
吕志才说,这份“数字体检档案”为大运河的监测与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中,大家可以全面直观地看到神秘的河底样貌,而通过多时相河床地表模型比对,河床形态变化以及健康状况会得到准确、及时的监测。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水、陆、空结合’、多学科介入等新特点。为适应新形势,更好地监测与保护大运河遗产,我们打造了一套集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全覆盖的监测体系。”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徐亦鹏告诉记者,苏州2014年底成立了苏州大运河遗产监测中心,负责大运河遗产(苏州段)的遗产监测及日常管理工作。此外,市文保所和市测绘院合作,利用移动全景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空中摄影测量技术、多波束测深技术等新兴空间信息技术,对大运河河道遗产、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及其它遗存进行周期性监测,同时进行定期人工巡查,并通过“苏州遗产监测中心”公众微信号以新媒体的形式与公众沟通,让市民一起参与保护大运河。
(来源:引力播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