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2:31 CCTV-10播出了《中国影像方志》启东篇。
(1分钟预告篇)
全篇共分引言、地名记、历史记、文化记、手工记、教育记、当代记、后记等8个部分,讲述了启东从无到有,从盐碱沙洲到粮棉故里,从收获到创造的沧桑巨变,传承了启东人崇文重教、勤劳朴实的精神。
(完整节目视频时长39:57)
从无到有
从无到有,启东沧海变成桑田的神话每天都在这里真实地发生着。这里的人们崇文重教、勤劳朴实,垦荒精神百年相传。
江苏启东,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长江由此入海,黄海与东海在此分界,形成了三水交汇于启东的独特地理格局。然而,这一地理格局的形成迄今尚不足三百年。
清乾嘉年间,江海相接处因泥沙堆积,陆续涨出了13块沙洲,归属临近的崇明县管辖,新长出的沙洲因与崇明岛隔江相望,故被称为外沙。新涨的沙洲很快吸引了附近的农民前来垦荒创业,到了清末,十三块沙洲与江北大陆相连一片,集聚于此垦荒经商者已达三十万之众。崇明外沙于1928年获准正式设县分治。由于这片土地在江北大陆的最东部,沙洲接涨不断,遂取其“启吾东疆”之意,定县名为启东。
1900年,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多次考察后得出结论:海滩盐碱地适合种植棉花。然而,由于海堤常被海潮冲毁,垦荒植棉无法顺利进行。为解决这一难题,在海堤上修筑以直立式钢筋水泥桩为柱,内加水泥板的挡浪墙,全长1560米。
此后,堤岸抵御海潮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堤内土地得以被改造为良田,移民得以在此安居,也为启东成为“粮棉故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謇还大力兴办教育,据统计,他一生共创办了370多所学校。1920年,他为垦牧乡高等小学手书校训“体农用学,合群自治”,激励学生重视农业、学以致用。在张謇的倡导和感召下,八方移民同聚荒滩,不畏风险,不惧辛劳,十年努力,初具规模。一点一滴的实践凝聚成可贵的垦荒精神。在张謇身后,这种精神一直绵延不绝。
1963年,为了完成总理的嘱托,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 启东人民进一步兴修水利,改善棉花种植条件。“并港建闸”就是当时水利壮举,大大降低了水利灾害发生的频率,让启东在困难时期也实现了粮棉高产。
从收获到创造
以梦为舸,启东人始终在不断创造新的海上传奇!
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长达18.3千米的沿江岸线上,船台和塔吊组成的钢铁森林,犹如一个巨大的母体,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201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绞吸挖泥船天鲸号在南海造岛工程中大显神威。
2017年11月3日,工业园推出了更先进的挖泥船——天鲲号,它的综合实力比天鲸号更胜一筹,是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这片土地融入了启东先民垦荒的质朴和坚韧,融入了江海的博大与雄浑。
从无到有,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从沙土到良田,是先民辛勤劳作的回报。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富足,凭借的是一代代启东人拓荒者的气质,从不满足的他们,正在以求知和进取精神创造着新的奇迹。
(来源:江海南通;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