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个国家在前行的路上,边走边说的故事。
那些人,在长天大地、远山沧海间,远征跋涉,不休不止。
这是一个民族在复兴的征途中,且行且吟的诗篇。
那些人,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抒写崭新时代华章。
江苏新闻广播、我苏网致敬改革开放40年人物访谈——《行者不惑》
《行者不惑》之华西精神 访谈嘉宾:吴协恩
【人物简介】
吴协恩,1964年生,江阴华西村人,吴仁宝老书记之子,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上世纪90年代起,吴协恩在华西崭露头角。1995年,吴协恩响应国家扶贫号召到黑龙江肇东小山屯村创办“新华西村”。他带领村民改良土壤、兴办工厂,最终成功实现脱贫。2003年7月,吴协恩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在吴协恩带领下,华西村一边关闭落后企业,一边投入巨资对“老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旅游、金融、物流等新产业也在全面发展。如今,华西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利润贡献率已占到65%,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的全新格局。2016年,吴协恩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以下是访谈实录:
访谈音频↑↑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江苏新闻广播的主持人美文。今天我们采访到的是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你好!吴书记。今天我们回头去读华西村的历史,很多资料或者书籍会不约而同的把1969年在村里创办的华西五金加工厂,作为华西经济的一个发展的起点。可是我们知道1969年那一年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或者说距离改革开放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1969年其实还是处在一个很多地方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这样一个时代。据说当时这个小五金厂的这个创办是瞒着上级,是偷偷摸摸去生产的。您能不能在今天给我们回顾一下这一段可能老华西人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历史呢?
吴协恩:实际上华西的发展呀,也是结合华西的实际一步步走过来的。比如说我们61年建村的时候,老书记第一个愿景规划,实际上就是要怎么让我们老百姓吃饱饭。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华西建村之初还是一个负债村,更重要的呢还有不少老百姓啊吃不饱。原因呢主要就是华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均不到十分地。那怎么办?所以他搞了一个村庄集中,把12个自然村集中到一个中心区域。12个自然村全部复垦,规划成格子方,规划成丰产方。那么把排管设施全部建好。这个呢花了七年时间,就是吃饱饭的问题解决了。
主持人:也就说在创办五金厂的时候,其实华西村已经解决了这个吃饱饭的问题了。那当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厂?
吴协恩:老书记啊就在想,光吃饱饭还不行,啊口袋里还要有钱。那么怎么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呢?实际上那个时候我们老书记就想到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那么69年的时候呢我们就偷偷搞起了个小五金。当时搞这个小五金工厂的时候,实际上是冒这个割资本主义尾巴风险去干的。这个厂的选址都是在我们厂华西的最边上,最偏僻的角落,人家也看不见。那么当时他跟我们一班支委讨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也这样说,就是如果有责任啊,他来担。那么,他认为只要是为老百姓做的事情,他不怕。所以说这个小五金工厂就这样起来了。而且第一年就开始盈利了。那么,偿到了这个村办企业的甜头,所以后来逐步地就走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主持人:嗯,的确。那我们知道在1978年的12月,当时在农村迈出第一步的这个改革开放已经正式拉开序幕了,那当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风潮是席卷了全国。大批的村庄开始分田到户,个体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实正如您刚刚所说的,华西村当时这个工副业的发展其实已经是初具规模了,相比全国很多其他的地区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可是在这种风向骤变之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风向之下,当时华西村又做了一个特别意外的举动。当时呢是不轻言分田,不鼓励个体经济。而且当时我们的老书记是极力的去说服村民,共同的去走集体经济的道路。那当时华西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选择呢?
吴协恩:实际上,78年改革开放,华西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我的印象当中就是当年的这个利润啊超过了28万,销售已经突破了100万了。在当时78年开始突破100万,应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一个村庄了。更重要的呢就是中央提出分这个对农村实现就是改革分田到户,实际上主要是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打破大锅饭的问题。但是华西已经走过这个阶段,你像比如说安徽的小岗村为代表的很多农村带头分田到户,这是非常正确。为啥正确?他们那个地方是人少地多。那么我们这边呢,是人多地少,正好华西又已经在从农业到工业的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如果说我们一分了之的话,结合华西的村情,又会回到一盘散沙,甚至就是说我们的这个工业经济又要倒退,那么老百姓他也不愿意分。老书记呢结合华西的村情,就提出了叫七统八分,就是种地,分给老百姓去种,但是最后粮食收割、包括田间管理啊都是由我们村里,当时是好像是30个同志,就是专门负责农田管理。那这样呢就是把主要的精力就是放到发展经济上去。因为我在想,这个改革开放78年,中央当时提出的叫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也对,分也对,实际上中央的政策是非常好的。还是要让我们下面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我认为老书记就是他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这一点为华西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主持人:您刚刚说到可能在70年代末的时候,华西村的集体资产已经有上百万了,80年代末就更是家家万元户的一个时代,可以说当时华西是吸引了全国人民很羡慕的这种目光,可是呢不满足于村民个人富裕的吴书记,在1985年的时候是动员村民们以钱入股投资这个村集体,而且形成了一个叫做集体控股个人入股的新型的股份制集体经济制度,把村民变成了股民。那当时是要鼓励全村的村民去投资村集体的。当时是每人投资是2000元。那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华西的村民来说,其实不是一个小的数目,2000元。那当时有没有遇到一些反对的声音呢?
吴协恩:当然有!当时老书记做这件事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还没就是从工商登记,包括公司的登记,它还没有股份制这个三个字的概念。那么怎么办呢?但是老书记认为就是说,现在这个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到85年的时候呢已经是风风火火了,政策也都放开了,我们乡镇企业呢也“正身”了,那么这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那么怎么办?老书记就提出了让我们村民入股的问题。而且这个路也讲清楚,要首先要自愿,就是你不入股也没关系的,但是入股有什么好处?跟村民也讲清楚。那么因为村民啊他对老书记信任,也看到了老书记为老百姓真正的做到了这个服务,所以基于对老书记的信任,踊跃地都参与了。当然也有少数村民他也持怀疑的态度,那没关系,后面再可以入股。他让前面看这个尝到甜头了,他看到了,他再来入股也没问题。所以说我们那个时候,实际上华西已经是股份制形式了。但是我们的股份制形式,这个组织架构、投资比例,它就是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形式。我认为到现在为止,这个形式还都非常好。好在哪里?我们因为既是一个村,又是一个企业,你怎么来处理这两者关系?还有一个,你如果说一分了之,村里没有集体,这个股份的话,它又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村弱势群体(的工作)谁来做?谁来掏这个钱?那个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这些谁来做?现在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新农村啊它的基础设施还不如改革开放前,为什么?因为一家一户以后没人去搞。我记得这个就是河流的这个清淤,我们农村过去都是层层落落自己搞。后来的时间就是要政府掏钱才能搞,因为都分完了。各干各的了,那没人去干这些公共事业的事情了。但长此以往,我认为对一个地方的环境也好,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也好,它都是不利的。那么华西呢,唉,既不伤害我们村民的利益,但是我们集体呢又做了就是一个村委会该做的事情,这个集体股份的组织形式,实际上这个集体还是老百姓的集体。所以我认为,老书记当时就这样去设计,是非常超前的。
即将迈入新世纪之际,准备接棒华西村的年轻一辈,有了自己的新想法。1999年,一个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摆在华西村面前:上市还是不上市?“老书记”吴仁宝不主张上市,他认为资金流充裕的华西村不用上市“圈钱”。但对金融领域颇为关注的吴协恩却提出,乡镇企业不能总当“游击队”,而要当“正规军”,应当以上市的方式倒逼企业完善产业制度和管理制度。最终在村委会的表决会上,除了老书记吴仁宝外,其他人都表示赞成。没多久,华西集团A股在深圳上市。华西的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
主持人:把村民变成了股民,其实对于华西村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那我们再说另外一个对于华西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步,就是在1999年的8月,当时华西村是在深交所成功的上市了,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那据说当时提出让华西村上市的,就是您。那为什么当时会想到让华西村上市?另外我们了解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当时在华西村的领导层上因为这个上市的问题要举行一个举手表决会,有20个人同意,有一个人反对,但是这个反对的人就是您的父亲,老书记吴仁宝。那当时老书记为什么会反对上市?您当时又为什么会提出要上市?
吴协恩:当时到99年的时候呢,华西的这个经济体量逐步在变大,那么我们的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呢急需提高。我们刚刚从农民变成工人,那么在管理上面我们还是粗放式的。但是要进入新世纪了,你今后的竞争对手他也在发生变化,那怎么办?那时(我)有一个私心,当时我是下面分公司的经理,我希望就是说用以外促内的方式来提升我们华西的管理水平。为啥要这样?因为人啊他都有一个本性在里边,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一个呢容易满足。还有一个呢就是你要去改变它固有的这个习惯思维,比如说我们的财务啦,我们的这个经营者啊,去改变他们的固有思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我想不仅仅是华西,你比如说像现在我们国家在做的一些事情,转变增长方式,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那怎么办?那就要变。怎么变?我们就是通过上市来规范我们企业的管理,让我们学到更多新的管理方式,更重要的呢,就是我们不做井底之蛙,我们可以走出去,放眼全国,为华西企业的这个这个发展提供新的人才需求。老书记他为啥不同意呢?我看他是两个方面吧,一个就是他认为这个上市,我们也不需要资金啊,我们就是向银行借也没问题。为什么要上市去募集资金?那么实际上,上市只是多一个融资渠道。那么另一个来说呢,老书记也还是考验我们吧,看看我们到底怎么样?所以那天我记得表决的时候,大家表决完以后,他说我这个一票,投一个反对票,就希望你们上市以后干好。所以后来呢就这样做了。通过从现在回过头来看,通过我们这个华西股份的上市,把华西的整个这个管理水平,应该说是上了一个台阶。
主持人:在2003年的时候,当时啊老书记退休了,您当时是接掌了华西村的帅印,但是当时的华西村其实早就已经富甲一方,是“天下第一村”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其实要挑起这样一副担子很不容易。当时是不是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吴协恩:当然有了。因为人嘛都是有左中右的,有不同的看法也非常正常。最起码,我的看法是,说明他们有不同意见,他也是在关心这话题。我相信他们也希望华西好,甚至提出一些质疑,比如说,就是家族制啦等等。那我呢作为一个接班人,家族,这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不用家族式的管理,你只要撇开公与私的关系,就没问题。那么我在当这个村书记,我从开头的不熟悉……因为我以前搞经济,后来搞行政工作,到开始了解老书记,理解老书记,确实这是一个过程是还不小。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呢性子也比较急,想干点事,想更多的去改变。但是呢老书记也好,我们可能下面个别同志也好,他也会有不理解的地方。我当时也曾认为是不是这就是两代人的鸿沟。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没有去真正理解和了解我们的老人。你要说创新,我们哪里有老一辈创新?我们现在都是在他们铺好的这条路上怎么走的更远更快的问题。他们这一代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代,就像小平同志说的,他们这一代人是赤着脚当书记的。我们这代人是穿着袜子当书记的。他们那时受很多政策的制约,要突破制度,而我们现在都是国家给你政策,让你发展,甚至帮助你一起来发展。你说谁创新啊?那当然不如老一辈。但是老一辈呢他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发展到一定阶段,从无到有,有了以后呢总想让这个“有”啊保持下去。那么有可能对一些新生事物的接受有点恐惧。我认为这很正常。那么华西的这些谁传统工业这个是他们老一辈的心血,是华西人的宝藏,所以你要去改变他,要去动它,那就是要做很多工作。
主持人:可是当时您改了很多,您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吴协恩:我呢后来跟老书记私下里交流,交流以后呢最后还是得到了老书记的支持。我们有些厂长不理解,因为这个厂关掉他厂长就没得当了,要换到其他岗位了。当然包括员工,因为我现在还赚钱的,为什么要调整啊?我们呢一方面是引导好,另一方面呢一步步改,少说多干,让我们的老百姓,让我们的管理者看到这样的改变会带来什么好处。
主持人:可是当时有人在背地里已经是叫您“关门书记”了,您当时是一口气关了九个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当时还是在盈利的状态当中。其实要做出这样的决策,非常的难,您看有老书记珠玉在前,那对于您来说,您当时是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去做这样的一些改革,其实我今天特别想问问您:对于您来说,老书记既是您的前辈,又是您的父亲,那对您来说,父亲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呢,还是说您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可以去更多地眺望远方的一个巨人?
吴协恩:因为我跟我父亲……我当时的压力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因为老书记他都是在一个高峰,既然在高峰我再要去做就很难。实际上我这个想法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就是我把自己看高了。我们做任何事情,为了一方百姓,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既然是为了老百姓,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理解和不理解,甚至曲折。只要我们班子成员团结一致,最后他们总会理解。因为创新这个东西啊,他就是去做都是人家没做的。那么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那么我跟老书记的这个比较呢,我感觉到就是,我们这代人啊向老一辈学习,就是在三个方面最缺的。
主持人:嗯,哪三个方面?
吴协恩:一个是信仰,就是我们对共产党的这种信仰是不如老一辈的。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他的做法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扪心自问做到了没有?所以这一方面,因为我们跟老一辈比是缺失的。第二个呢就是你自己要有思想。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被思想引领的,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思想,谈何改革开放,谈何解放思想?你自己都没思想,我哪里解放啊?你自己没有一个目标,怎么改呀?所以说这方面我们与老一辈来相比,我认为还有很多学习的地方。第三个呢就是我们这个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这种精神。要向老一辈学习。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应该还有缺失。所以说要说比敢冲敢试,还得像老一辈学习。我当时就提出来,第一句话叫,跟老一辈啊……就是过去老一辈子,靠胆量。那进入新世纪以后要靠胆识。为啥要靠胆识呢?实际上就是今后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行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位的。第二个呢,我当时提出的叫,从量到质的转变,从体力向脑力的转变。量到质这种转变,我不是说简单的观察,关掉这些落后的产能,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那么我们来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为啥从体力上脑力的转变,就是华西,特别是我们看到珠三角地区一些问题,在2000年以后,我们长三角地区就出现了环境问题、土地问题、用工荒的问题它已经出现了。而这些要素呢都是制约我们传统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要素。你如果还是摊大饼似的,一味地扩大再生产,那总有一天会产能过剩。我们当时看到了这种风险,不管他,先做了再说。
主持人:所以您一口气关停了九个企业。
吴协恩:我们可以慢一点,只要路子走对。当时应该说得到了老书记的理解,更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依托产业升级的发展势头,华西村以往的“老产业”焕发了“新活力”,不仅响彻国内,更走向海外。在印尼,华西村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海洋油气项目;在意大利,华西村投资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地投产;在欧美中高端市场,华西钢厂生产的标准件、紧固件等产品收获良好口碑。在秘鲁海边捕鱿鱼,在新加坡投资设立境外公司,在澳大利亚运输煤炭……产业走出去了,华西的舞台更大了。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华西村眼下已形成金融、农业、矿业、海洋、新兴、扶贫“六大板块”和并购、能源、投资“三大领域”,综合立体的产业格局令华西经济活力四射。
主持人:其实不仅仅是关停过剩的产能,华西村其实还对产业进行一些重新的布局。刚刚其实您也提到了一些像互联网金融都已经成为这个华西投资的新宠儿,而且我们注意到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的这样一个倡议的提出,华西现在是在布局海外:把企业开到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这样一些国家。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您,现在发展华西村的这个视野更加的开阔了,但是面临的挑战也大了很多。那这样的布局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思考?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吴协恩:华西走出去我们也是基于三个方面来做的。华西的品牌围绕中国大市场结合这个地区的优势,你比如说在亚洲,我们以香港为桥头堡,就是搞服务业,我们现在在香港还有六家公司,主要做服务。那我们比如说到非洲,我们主要是做资源类的事。当时一个是矿产。但是我们做矿产不是简单的去做黄金,做石油天然气,主要是做小众产品。比如说石材、化工。为啥?因为中国有这个大市场,而这些行业呢也不是被大企业所关注的,它相对的竞争压力小。而我们华西集团它就是一个领头羊作用,所以我当时提出的叫“宁做小池里的大鱼,不做大池里的小鱼”,做差异化投资。另一个呢,我们搞农业,在非洲,我们搞农业县,今年开始逐步在实施有3万亩地,我们不搞简单的粮食,我们认为还不具备这个条件,这个风险节点还太多了一点。我们做经济农业,比如说果树。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那个柚子。我们跟福建一个团队合作,一起股份制的企业来做起来。我们在非洲有了这样一个点以后,我们可以直接面向世界。我们关键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国家在前面走,我们怎么在后面来跟好,利用好方方面面的资源。而且我还要求他们在非洲做事,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这个欧洲人做事,这个矿区勘好了,做完了,我们要帮他复绿复垦,恢复到原来,就不要去过多的造成环境的破坏。
主持人:您刚刚说到在非洲投资了这个果园,那已经在发展非洲的这个农业,那我们回过头来说一说华西村的农业。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特别令人关注,就是华西和日本的这个朝日农场合作,培养一批职业农民,而且选了七个村民到日本培训。那培训回来是做什么?是种大米。而且当时这个种植出的大米在第一年就获得了江苏好大米的金奖。其实,我们回过头来再去说这个华西村的农业会发现,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工业化之后,现在我们的华西好像再回到最原始的状态:重返农业。您也曾经提出要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农村都市,那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农村都市的一个概念?
吴协恩:华西是一个村,我们在农村,农业是我们华西的根,是基础,不能因为赚钱少就不去干。实际上随着国家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发展空间已经打开了。过去呢我这讲的叫“优质不能优价”。虽然我们很多人认为农产品有这样质量问题那样质量问题,但是提着篮子去买菜的时候还是挑便宜的买,因为人的生活水平还没到这一步。而现在到这一步了,“优质可以优价”了。那么大家为了健康,他愿意付更多的钱去买更好质量的产品、农产品,这就为我们农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为什么我们要让这些年轻人到日本去培训呢?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对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要有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现代的人,谈何现代农业?所以我们要培养新型农民,而培养新型农民,不在于他懂不懂农业,就像日本的师傅来找这些年轻人的时候,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不是说你干过农业没有,他提出的是你喜欢不喜欢农业。不懂可以学嘛,只要你喜欢。那么所以把这七个年轻人送到日本去学习整整一年,主要我让他们去学习,就是转变观念理念,你观念理念转变了,干这是时间问题。但是你的这个对农产品的理解和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完全不同的。像我们现在做农产品,我要求他们,好在哪里?你全要有数据,你不能光说好。因为我们很多消费者他不知道你这个好在哪里,他只看到你宣传,那你内部要怎么办?就是你每个阶段都要有数据。你包括就是空气、水质、土壤的指标,到秧苗插下去那个阶段、那个灌浆等等……不同的阶段,各项指标全部要有数据,就是要摆得到台面上来。你不要自己说好。那么实际上如果是在培养我们华西的新一代农民,真正的把匠心精神接回来,真正把我们老祖宗好的东西接回来,用匠心种出好大米。
主持人: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华西村过去这40多年的奋斗史,我们会发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变,一个是不变,那变的是什么呢?就是始终在勇于求变,变中求进;那不变的是什么?其实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就是带领着老百姓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这种初心和理想,我们是矢志不渝的。我们也发现,这种变与不变的精神特质已经成为华西发展的一种时代的烙印。那您作为华西新一代的领军人,您怎么去总结这个华西精神?未来怎么样去把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呢?
吴协恩:我们老书记就讲过这两句话,我们不要去埋怨下一代,也不要太寄于下一代。关键我们这一代你榜样做得怎么样?那么作为我们来说,我讲的,年轻人就是我们的未来,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希望。我们那代人,当年老师讲的,我们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我就一直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去真正的培养年轻人,爱护年轻人,他就会永远变成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怎么如日中天?那我们就要给他机会。什么机会?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华西现在各种培养的平台,包括去实践锻炼等等,形式很多。而且我跟他们年轻人也说,不要怕,既要敢提意见,你提错了也没关系啊,最起码你在动脑筋想。所以现在我们开的各种会议,包括村民大会发言,我们的村民都会在大会上会给我提建议,我是非常高兴。还有一个呢就是我们对这个变与不变的理解,一定要分得清。如果分不清,你就跑偏。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那我们对党一定要信仰,要忠诚,这一条路不能变。那我们对村子来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来说,我们有责任、有担当去为老百姓服务,这个也不能变。当然了,要变的也很多,因为时代的进步,人都在进步,我们要随着时代和人来变,这是为了适应于时代的发展进步。所以在这个改革开放40年我也都在想,值得总结。我们既有得也有失。得,华西靠改革开放成长起来了;失,我们在教育引导方面,特别是在传承这个传统的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你比如说,包括我提出的这个经济上的三个改革,粮食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也就是我们还有不足的地方。我们这些不足,只有在工作中在发展中来改变它,那么华西就会更健康。
一个人啊,最怕的就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自己找不到差距,那是最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经常回头看,实际上学习人家好的东西、好的经验不难为情的。不能简单地为了面子去干。这一点呢,就是我们从老一辈身上就能看到。不管它东南西北风,你咬住为民服务,咬住发展不放松,不会错到哪里。我认为就是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从吃饱饭到吃好饭吃出健康来,那我们现在就是要怎么让我们全体老百姓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它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特别是像现在,可能大家会有不少困惑。那在这种氛围下,我们更需要华西的凝聚力,更需来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这个接力棒啊一棒一棒接下去。
【结语】
今天,我们回顾华西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环境在变、挑战在变、机遇在变、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也在变,然而历经两代人,对以幸福“百年村庄”为目标的华西梦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却始终如一,从未发生变化。而这或许也正是华西人能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劈波斩浪、异军突起,最终成就“天下第一村”的力量源泉。目标和信念产生勇气与热情。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祝愿,华西人能凭借着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走出更辉煌、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期待,新一代的改革者能够凭借着对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凝心聚力,团结奋斗,让改革行稳致远,并最终抵达民族复兴的梦想彼岸!这里是改革开放40年人物访谈节目——行者不惑,我是美文,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