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创新发展推进会在扬州江都召开。会议围绕促进全省农民合作社提质创新发展,总结交流各地做法经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各类合作社接近10万家,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有效载体,既带动了农民增收,又提升了村庄环境。
融合发展,跳出农业做农业
近年来,位于扬州市江都区的小纪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合作社在蔬菜种植加工的基础上,开设了农资门市部、农民学校、农产品网上订购服务站,配套垂钓、农家乐、跑马场、儿童游乐场、蔬果采摘等农业休闲观光园。
在苏州,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转向农地结合、农旅结合、抱团联合等新模式、新形势、新业态合作发展,先后探索组建了9个农房合作社,农文旅融合加速景区化,建成了300多个规模型田园综合体。
绿色引领,珍禽野兽回归
位于镇江句容最南端茅山丘陵腹地的戴庄村,过去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这里因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引水不畅,加上干旱等天气原因,旱作物经常失收,农业效益低下。
2001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岗位退休的赵亚夫带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志愿来到这里后,戴庄的状况才有了明显改观。赵亚夫来到戴庄村后,倡导成立了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尊重自然规律,综合利用本村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把全村的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有机农业。
合作社统一规划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免费供应种子和农资、统一品牌、统一组织销售,实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合作社将“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有效贯彻到了一切农业生产活动中。
“我们种的水稻连续10年没用化肥农药了。”赵亚夫介绍说,通过生态农业新技术种出来的有机大米、有机桃、有机茶叶等产品,受到了高端消费者的喜爱,经济效益远远高出一般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修复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提升了村庄环境。
如今,戴庄村常年鸟语花香,田野林间遍布动植物,野猪、蟒蛇、猴子、娃娃鱼经常出没。在戴庄村的稻田里,能找到127种各类动物,比邻村的稻田里多出100多种。戴庄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有机食品基地”等荣誉称号。
村社合一,5年全村脱贫
连云港市赣榆区城西镇曲坊村,曾经是一个以“乱”、“穷”闻名的村子。最近短短5年时间,依靠做强做大合作社,原本贫困落后的曲坊村变成了富裕的“示范村”。
2013年,曲坊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领办注册的连云港赣榆丰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由村干部兼任,村两委干部参与管理,实行整村土地流转,村民以土地入股。
近年来,合作社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形成了以黑豆酿造、映霜红桃等多个特色水果主导产业。截至2017年底,合作社已拥有固定资产800万元,带动全村20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50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3万元。
“我们村的贫困户今年全部脱贫了。”合作社负责人、曲坊村党支部书记李大淮介绍说,合作社成立后,部分外出打工的村民,每年年底可从合作社中领取分红。部分劳动力偏弱的村民,可以选择到合作社来做农活,又可以增加一笔收入。
规范创新,打响“苏合”品牌
江苏的合作社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合作社已逐步成长为江苏全省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全省农民合作社上年度可分配盈余超过100亿元,运行良好的合作社入社农户收入普遍较当地同行业农户增长20%以上。但是,江苏的农民合作社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
当前,江苏的农民合作社总量多、基数大、质量参差不齐,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偏弱,内部规范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合作社区域间、产业间发展还不平衡,联合社发展还不充分,带动小农户的功能作用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休眠社”“空壳社”等现象客观存在。
新时代,江苏的农民合作社工作进入提质创新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加强规范建设,强化示范建设,引导支持合作社培育“三品一标”共同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合作社“苏合”产品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和扶持方式,实现全省农民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的第一年。对农民合作社来说意义特殊,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有可为。